Friday, Nov 22nd

You are here: 研究与评论 社会发展 新教改的掣肘:行政化思维

新教改的掣肘:行政化思维

E-mail 打印 PDF

人们看到了被扭曲的“市场化”、“产业化”所带来的重重弊端,但是不去追究扭曲背后的旧体制、旧力量、旧思维,不去推动公立教育机构之间有管理的竞争,不去推动民营教育机构的发展壮大,不去设法打破行政化教育体制,反而冀望以回归行政化的方式来克服“市场化”的弊病。

 

新教改的掣肘:行政化思维

 

顾昕 2010-01-05 长策智库首席社会政策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预示着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简称“新教改”)即将启动。

 

过去的30年,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距离民众、社会与国家的预期依然有相当大的距离。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渠道,教育被家庭赋予殷切的期望,都想以最低的代价去争取最优质的教育;另外,全社会对中国教育体系无法培养出世界级大师的责难充分体现了发展主义期望的殷切;再次,作为社会发展的平衡器,教育成为一个社会追求公正、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等高贵价值的工具,一旦社会偏离这些价值,就免不了被人指摘。

 

根据一些最新的民意调查,76.6%的受访者将所谓“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政策,让考试重归‘裸考’”选为推进“教育公平”的首选改革措施。76.1%的受访者将“取消任何形式的择校费”列为推进“教育公平”的次选改革措施。71.5%的受访者将“推行公立中小学跨校轮岗,平衡学校间的师资差距”列为推进“教育公平”的第三政策选择。

 

这反映了民意的矛盾,既讨厌“应试教育”,但又害怕腐败;既希望不费多少代价就能获取优质的教育服务,但不愿仔细思考优质教育服务的短缺性;既追求超人一等的优质教育,又害怕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又不切实际地期盼教育服务品质的均等化。于是乎,人们纷纷把希望寄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之上。

 

更加深刻的问题还在于,一方面,众多有识之士已经深切地认识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弥漫着行政化的癌细胞,但另一方面人们对唯一有可能杀死癌细胞的市场化之路心生误解、疑虑、困惑和彷徨。毋庸讳言,正如中国很多社会经济领域发生的事情一样,当今中国教育领域的“市场化”是遭到扭曲的市场化,实际上是一种“行政主导型的商业化”,或称“伪市场化”。造成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一方面维持原有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主导性,另一方面又允许公立教育机构走向商业化。于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公立教育机构一只眼睛向上,另一只眼睛斜视;它们对政府的资源全力争取,而对来自市场和社会的收入也绝不放过。人们看到了被扭曲的“市场化”、“产业化”所带来的重重弊端,但是不去追究扭曲背后的旧体制、旧力量、旧思维,不去推动公立教育机构之间有管理的竞争,不去推动民营教育机构的发展壮大,不去设法打破行政化教育体制,反而冀望以回归行政化的方式来克服“市场化”的弊病。令人稍微宽心的是,这种首鼠两端的思维在近两年内有所退潮。

 

中国的教育体制的确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大一统等众多弊端,但是对于这些弊端滋生的体制及其改革之道,我们需要系统性地加以清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很多人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似乎只要是政府出资的公共服务领域,行政化的事业单位体制才是唯一合理、公平的组织和制度模式。简言之,对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体制,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思想混乱。突破旧体制、旧力量、旧思维所设下的重重迷障,新教改才能摆脱裹足不前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