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 22nd

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史博士:投资光伏企业必须准备遇到的劫难
Posted 周四, 2014年 04月 24日 By ChangCe
史博士:投资光伏企业必须准备遇到的劫难

最近,光伏产业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 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外,又酝酿新一轮的增长。不少投资者又开始蠢蠢欲动,准备进行新一轮的投资。

但是,正如唐僧取经,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一样,投资中国的光伏企业,要想修得正果,也要做好历经劫难的准备。这里,按照不同阶段,列举出四十劫难。您如果打算在现在低谷期抄底光伏产业,或者已经进来并打算继续在这个行业里选战下去,就要先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经受得起这些劫难。

投资决策阶段:

1)销量增加下的巨额亏损:行业的市场前景很好,每年规模的递增也很大,许多公司的出货量大幅增加,但价格的跌幅完全抵消了容量的增幅,就造成了销量增加营业额却大幅下降,当然,由于进料价格高出成品销售价格,自然成了亏损。2012年,不少企业一年的亏损额就超过了净资产。

2)“钓鱼”的装机补贴:中国光伏行业,政府似乎很支持,但具体的政策又十分不详,“金太阳”有了,费了三年的劲终于申请到了,补贴价格已经从最开始的每瓦20元,降到了每瓦3元,然后刚装好电站,突然就说取消了。只能泪奔。

3)“雾里看花”的电价补贴:从2011年的每度1.15元,到2012年的每度1元,2013年又说在0.75~1元之间分档。朝令夕改,令人摸不着头脑。而更令人头疼的是,不论多少钱,没有人按时按量地拿到过。投资运行了两三年的电站,只见资本东流去,不见电费涓涓来。

4)“以小博大”只能在梦中:光伏是个投资大的产业,要准备好足额的资金(通常至少以亿计)才能启动。往往有自认为资本高手的人,想先用部分资金以小博大,最后会发现,到真正需要用钱的时候,自己那些引以为傲的融资本领狗屁用没有。

5)政府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光伏是战略新兴产业,各地政府十分支持。许多从事传统产业的老板,干了几十年企业,从来没有得到官员如此青睐。激动万分地上了光伏,何况还能够以十分低廉的价格拿到自己过去朝思暮想的大片土地。政府还主动为企业联系银行贷款。等投产了,鬼子闹双反了,结果,银行把土地厂房设备全部拍卖了,自己什么也留不下;剩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6)产品价格波动堪比过山车:发现多晶硅很赚钱,结果刚把设备订好,多晶硅价格就下跌了90%;感觉切片利润很稳定,可是费了半天劲,把设备买到了后,切片的市场加工价格从每片9元降到了2元;电池片的加工费更是从每片12元降到了3元以下。感叹啊,到底哪个环节到底能够挣钱?

7)自己花钱投资电站还要准备买路钱:下决心自己投资光伏电站,听说并网很难,电价也一日三变不知道到底多少钱,想拿点金太阳补贴,最后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好不容易开始启动了,发现还要买路条,花钱投资还要送钱,心里窝火,又不知道向谁发。

8)光伏电站干晒太阳:以为西部的阳光资源好,在西部上电站一定赚钱,反正是全国统一价格,但好不容易建成后,发现要么并网迟迟不能实现;要么虽然并了网,但却三天两头不让发电,大片的电池组件只能“干晒太阳”;要么发了电,又拿不到补贴。(注:此条在24号文后应当有所改善)。

9)“垂直整合”的陷阱:实力雄厚的老板,发现产业链各环节赚钱的时间点不一样,为了“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就搞了个光伏全产业链,想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用时髦的话,叫做“产业链垂直整合”,结果产业链投下来了,发现亏损最大的就是自己。倒是单一环节的厂家还有轮流坐庄的机会。

10)全球化导致的“蝴蝶效应”:每个专家都说前景万分美好,是绝对的阳光产业,但是,市场风险说来就来,连远在欧洲的希腊、塞浦路斯这样的小国家财政出了问题,就导致了欧债危机,就影响了德国的光伏补贴,结果导致了市场担忧,然后导致价格下跌,造成欧美双反,然后价格继续下跌。希腊的一只蝴蝶扇动两下翅膀,能够让无锡产生暴风雨,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蝴蝶效应”。

选人用人阶段:

11)“专家”不如清洁工:光伏是个新兴的行业,找不到现有的人,只能从别的公司挖掘,或者媒体上看到的所谓“专家”、“名人”就赶紧找上去,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但往往所得非人,最后发现高薪聘请的人其实狗屁不是,甚至还吃里扒外;

12)老同志解决不了新问题:从某厂挖了个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老专家,但因为许多设备都是新的,但老同志遇到新问题,原来的经验和知识用不上,造成投产不顺利;还埋怨别人,造成团队不和谐。

13)南郭先生与“CXO党”:光伏界曾有一帮名人,要么海硅,要么硅谷创业,有的还是“千人计划”,简历美轮美奂,让人不敢心动不已。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地请到企业,不是CEO,就是CTO,或者CFO,还有COO。但用起来以后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无论管理还是技术,几乎如同白丁一般,或者好像是从火星上来的。

14)“拆白党”的特洛伊木马计:有一群人,凭借自己在国外某某大学或者硅谷的经历,大肆忽悠老板,这些人之间还互相吹捧,相互配合。在建厂工程招标和设备购买过程中,大肆索要回扣,等设备到厂后,匆匆调试就另觅高枝,不管生产是否正常,更不管生产过程的优化,留下老板欲哭无泪。

建设阶段:

15)美丽的设计费:设计院设计费高得吓人,光设计费就能造好几栋厂房了。

16)永远不能定稿的工艺设计:工艺设计往往受设备影响,因为设备厂商的图纸参数常常修改,因此,厂房、设备基础和公辅系统的设计也常常修改,投入似乎永无止境。

17)商业机密的泄露:在建设的同时,那些CXO党又把公司的图纸悄悄地给了其他的公司,顺便又卖了一笔钱。面对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老板往往还懵然不知。

18)便宜没好货:那帮出钱买图纸的老板们以为自己赚了便宜,最终还是做了冤大头,在设备采购、厂房建设施工单位都是被人控制了,最后出了问题,都没有一个能够投诉的对象。其实,每个工厂都有区别,还是应当各自找各自的设计院。

设备采购阶段:

19)设备采购猫腻很多:老板常常发现可以选择的设备厂家只有一两家,价格奇高,但如果有第三家低的,CXO党的人就说那些设备不行,如果要买那些,他们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老板只能让步;

20)采购设备的高价策略:设备谈判的时候,会发现设备厂家那点可怜的产能已经被其他公司盯上了,而且那些所谓的其他公司“正在谈判的关键时候,如无意外马上就要签合同了”。为了能够保证投产,老板只能快速地、高价地把合同订下来;

21)高价设备安装:设备订货后,安装调试费用很高,但有人会在旁边算账,说如果提前一天投产,能够多赚多少钱,于是,立即付高价进行安装调试,甚至几十吨一台的设备成百台地从欧洲空运到中国;设备厂家目瞪口呆,运输公司欢乐开怀;

22)迷魂考察阵:以上三条都是CXO党与设备厂家设立的陷阱,为了安抚,他们会让设备厂家安排老板到欧洲美国考察厂家,老板带着原来的手下,到国外,开了洋荤,觉得自己搞光伏比原来的产业上了很大的档次,觉得自己的选择真是英明神武,觉得光伏这条路真是走对了;

投产阶段:

23)国外设备投产后,辅料贵得吓人,利润好的时候还能够大家均赚,但一旦价格下跌,采购单就成了亏损单;宁肯放弃定金重新采购,亏得钱还少些;

24)生产的硅片高昂的时候,工人会偷硅片,还得要装摄像监控、围墙像监狱似的加装铁丝网,出门还得搜包;

25)有的公司发现,自己生产线主管、仓库主管、统计员、生产线工人竟然是一个硅片盗窃团伙,而且,是在进厂之前就计划好的,应聘到公司后各个部门和岗位协同作战,几个月下来居然盗窃了价值170万元的硅片;

26)为了防贼,公司不得不在围墙上装电网,在大门口设岗哨,对出厂的人员进行搜身搜包;这是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公司的作为;

27)设备坏了,不修不行;修吧,维修费、备件费高的吓人,咬牙同意了,外国专家可能几个月才到;

销售阶段:

28)国内市场过去很少,即便有也是示范作用,给了货也拿不到钱;现在国内光伏电站订单多了,往往也是要压货,帐期短则6个月,多的两年也拿不到钱;

29)国际市场有一帮掮客,帮着老外压价,一直压到一分钱都不赚还不满足;甚至亏着钱卖了,对方还反告你倾销;

30)货到了外国,忽有另一个国家的公司要高价购买,公司受利诱将货物发走,然后再从国内补仓,但货物到了新的客户指定的港口,新客户不提货不付款,要再降价30%;老客户也因此告违约,要罚款;事后才得知,这是圈套。

31)想在海外投资电站拉动产品销售,却发现,组件虽然发了出去,但资金却迟迟回不了自己公司。最后发现,组件不知被用到了哪里。

上市公司阶段:

32)赢利预测总是大跌眼镜:投资银行发现光伏行业的公司发展速度很快,就找了一家不错的公司,投了钱后,发现业绩变脸,这还算好的;有的公司上市申报了,过程中市场出问题,又过不了会。

33)上市了依然亏损:有的公司幸运些,公司顺利上市了,然后,业绩大跳水,锁定其还没到,就跌破了发行价。找创始人理论,发现创始人股东早就将股票抵押出去了,准备找人接手金蝉脱壳的时候,发现公司已经被ST了。

34)有赌还是输:考虑到“有赌不为输”,想等到行情好的时候再卖股票,又被证监会查出业绩造假,公司面临被摘牌的命运。

35)无法承受的业绩包装风险:投行自己兼做保荐人,为了上市顺利,凭着自己的江湖经验对业绩进行了“包装”,谁知行情不好,费用高昂,白交的税务不说,被证监会查处来还要连带赔偿损失,甚至还要负担刑事责任。只能感叹“江湖险恶”。

36)融资越多公司越倒霉:光伏行业是资金密集行业,所以当然是想资金越多越好。公司通过各种途径融了资,扩了产,规模上得很快,最后却发现,投入越大,亏损也越大。

37)“规定用途”不规定盈利:发了公司债,或者上市的融资,到了十多个亿,这时发现原定的资金用途的项目已经必定成立亏损项目,想干点其它赚钱的项目,却得不到批准,因为“资金用途不符”。

38)瞬息万变的企业状况:光伏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但光伏企业有时候也是瞬息万变的。尽职调查刚做好,就发现行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本来看起来很稳健的公司转眼成了亏损企业。这常常让尽职调查人员头痛不已。

39)“对赌”对死了:与原始股东签订了“对赌协议”,发现如果执行协议的话公司就死,不执行的话,又实在不甘心,觉得有违契约精神。

40)抄底抄了个大漏勺:光伏市场低迷的时候,总有一些投资者认为自己头脑精明,有不同常人的智慧,所谓“在别人疯狂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疯狂”,秘密调研和洽谈,以十分之一的不到的价格买到了原来旗舰大公司的股份,成为战略投资者,却发现公司要破产了。股票成了废纸。

以上列出了四十劫难,但其实还有许多其它的陷阱。其实,这些现象不是光伏产业独有的,在所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都会存在这些现象。

本文权且抛砖引玉,相信同业中人还能够列出很多。希望大家能够继续补充,看看能不能凑足八十一难,达到唐僧取经所受的劫难,如果能够在上面这些劫难中存活下来,那么,在光伏产业一定能够修成正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