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 10th

You are here: 研究与评论 社会发展 公共教育投入流向至关重要

公共教育投入流向至关重要

E-mail 打印 PDF

在放开竞争前提下,政府转变公共财政的职能,从扶助优异转向弥补市场不足,义务教育在一个符合中国发展水平的基准上实现有限而基本的均等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公共教育投入流向至关重要

顾昕 2010-01-12 长策智库首席社会政策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尽管人们对于中国教改的总体评价意见分歧,但却有一点共识,即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流向更为重要。新教改的核心是打破教育的行政化体制,打破行政化的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公共财政的转型。

 

对新教改来说,在重视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之间达致适当的平衡至关重要。许多教育政策的研究者研究注意到,公共教育经费流入高等教育领域的比重已经超越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仅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大跃进”,而且还强化了高等教育的行政化;相反,公共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配置比重相对较低,这一方面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推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适用性人力资源。

 

因此,新教改要求教育领域的公共财政模式发生转型。在放开民间资本进入的前提下,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原则就是弥补市场不足。在高等教育领域,一方面国家实行放松管制,允许所有高校自行设立市场回报率较高的教育项目,并自主决定收费标准,政府没有必要在这些项目上进行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将高等教育的投入转向市场回报率低、但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项目,同时运用多元化的方式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高等学校完全可以在引入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间资本上八仙过海。

 

在义务教育领域,公共财政的投入水平有必要提高,投入流向的重点应该是民间资本不可能进入的地区,即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城乡结合部。与此同时,民间资本兴办义务教育应该完全放开。在打破中小学行政化体制的前提下,公共财政在义务教育领域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平衡器”的作用,运用多元的政策工具推进基本义务教育品质的均等化。

 

在放开竞争前提下,政府转变公共财政的职能,从扶助优异转向弥补市场不足,义务教育在一个符合中国发展水平的基准上实现有限而基本的均等化,是完全有可能的。追求义务教育品质的实质性均等化,亦即拉平所有中小学的教育品质,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值得追求的。在一个基本的水平上推进义务教育的均等化,与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放开民众选择,允许某些学校超越基本的水平向社会提供更加优质义务教育服务,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中地位较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狂飙突进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相对来说,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工资水平也有所提高,在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甚至超过了大学本科毕业生。实际上,这是一件好事。如果各级政府抓住这一契机,转变教育领域中公共财政的模式,一方面加大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界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新教改就能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贡献。

 

只有在全新的体制下,因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当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理论上才可以得到缓解。至于如何促使理论中的理想变成现实,网民、公众和知识分子以正确的方式形成舆论,不再缘木求鱼般冀望于行政化,是其中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