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 22nd

You are here: 研究与评论 监管 中国乳业复兴 眼下是最佳时机

中国乳业复兴 眼下是最佳时机

E-mail 打印 PDF

当乳品安全受到愈来愈严重的威胁时,决策者终于下决心用“又建又打”的思路来重振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心

 

 

中国乳业复兴 眼下是最佳时机

胡颖廉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深陷“肉毒杆菌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6家洋乳企开出6.7亿元反垄断罚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向社会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意见。这几天,以上几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同时发生,这应该不只是巧合,而是孕育着更多的必然。

食品安全包括宏观战略和微观质量两个层面,前者指一国食物数量基本自给自足,后者则是食品品质安全合格,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事实上,除食品外,药品、医疗器械、饮用水等健康类产品莫不如此。

可见,食品产业不仅具有经济属性,更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从理论上说,食品安全问题缘于市场失灵,政府监管就是要纠正这种失灵,监管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补充而非替代。除了政府监管,产业政策同样可起到调解市场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发达国家从来就没有把食品产业作为普通竞争性行业对待,而是同时注重产业发展和产品质量。例如,英国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中大量引入公私合营模式,国家通过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良性互动保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力。作为东亚“发展型国家”的典型,日本产业政策部门的高官与大型食品药品企业高管之间实行交互任职,这样可以充分引导产业而不是放任市场无序发展。而恒天然集团的前身之一,就是新西兰政府乳品出口生产控制局。恒天然以合作社的形式存在,股份由占全国90%的奶农共同拥有,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以至于新西兰总理表示不排除亲自赴华解释肉毒杆菌事件的可能性。

乳业是中国食品产业的缩影,承载过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用“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等一次次恶性事件消耗着民众宝贵的信心。我国乳业呈现困境,主要原因正在于产业结构失调和监督执法不严两方面。特别是,薄弱的监管体系在“多、小、散、乱”的产业基础面前显得千疮百孔。过去,有人天真地以为市场机制能自动解决产业发展和产品质量问题,事实证明低水平重复建设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当乳品安全受到愈来愈严重的威胁时,决策者终于下决心用“又建又打”的思路来重振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信心。

所谓“建”,就是通过提高软硬技术水平,严格行业准入,用行政手段强力淘汰一批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落后企业。例如几年前质检部门借鉴本世纪初我国药品监管的成功经验,用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条件重新审核关停上千家企业,有力促进了行业洗牌。此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调祭出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目的也在于凝聚全社会共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至于“打”,则是对过去重行政许可轻事后监管理念的纠正,用日常监管落实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一次性监管”的资格审查上。换言之,有了“准生证”还不够,一个缺乏正常退出机制的监管体系是不完整的,因此必须还要有“死亡证”,一视同仁地对待国内外企业。

一建一打的目的是“扶正祛邪”,让中国乳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有了这样的历史纵深感和宏大视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了。

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当下中国乳业正在进行一场战争,外资品牌是“外军”,假洋品牌是“伪军”,区域品牌是“地方军”,而代表国内奶粉主流品牌的“国军”面临着内外交困的窘境,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人们自然会期待战无不胜的“解放军”来力挽狂澜。我们暂且不对这一观点进行价值评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眼下恐怕是中国乳业复兴的最佳也是最后时机。衷心期待这条复兴之路离我们渐行渐近,这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题中之意,更是舌尖上的“中国梦”。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