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策智库网上论坛: 长策网上论坛
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提振中等阶层消费
Posted 周二, 2012年 09月 11日 By ChangCe
提振中等阶层消费
本文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2年第9期
中国当前扩大消费的政策重点应当针对中等收入阶层,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财新《中国改革》 特约作者 廖明
扩大内需是近十年多来的经济政策重点,但是,时至今日,消费率却越来越低,增加投资依然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据统计,2000-2010年,投资率由35.3%上升到48.6%(世界平均投资率仅20%左右);最终消费率由62.3%下降到47.4 %(世界平均为79%左右)。呈逆调整状态。
为增加内需,中国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政策、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家电下乡政策等。今年又两次降息以求刺激投资和消费,最近又提出普遍减税的提法和税种结构性调整的设计。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5月,除3月小幅反弹,单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路走低。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创下近一年来新低。
为什么这么多政策出台总是不能获得明显的效果呢?在笔者看来,关键原因是这些普遍的刺激政策没有抓到重点上。
普遍的刺激政策难以获得明显的效果
笔者认为,带动消费的主要群体是中等收入者,应针对该群体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从消费需求来看,目前,中国国内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又在于不同的收入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消费断层,即高收入者具有消费的能力,但缺乏消费欲望(也许他们会觉得国内没什么可多消费的了,甚至把资金转移到国外去高档消费);低收入者具有消费欲望,但缺乏消费能力。目前的普遍性的消费刺激政策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对于低收入者来说,目前的优惠和补贴政策效果有限,因此在总体上不能使国内消费水平较快上升。
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在6万到50万元之间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范畴。按这样的标准,中等收入阶层应主要包括;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商贸、旅游、法律、传媒、咨询、策划、社会服务、公用事业等第三产业领域的职员,科教文体卫等事业领域的专业人员,政府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公务人员,企业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城乡的中小企业主和部分收益较高的个体生产者,农村的专业户等。这部分群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比较理性,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同时具有一定的收入积累,是市场消费的主体。他们希望能有汽车和较体面的住房,希望子女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知识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有较高档的文化、健身、休闲、旅游的需求和较高档商品消费的冲动和通过投资得到财产性收入的欲望。但是,目前由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和缺少政策的支持,投资理财的产品不多,收益不高,风险不小;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价格高居不下,生活品价格不断升高,这就从多方面影响到他们的消费信心,改变他们的消费预期,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
税收政策是扩大实际收入的重要手段
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在税收政策方面要对中等收入阶层“少收”。
首先是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目前规定的免征额是3500元,3500元-12500元正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段。这些人每月要在工资中扣除10%-20%缴个人所得税。而高收入端的累进税率最高却只有35%-45%,且极难征收。因此,应当进一步提高免征额,同时适当调整各段的累进税率,使低端较低,高端较高。
其次是合理降低劳务报酬所得税率。设计费、翻译费、审稿费、讲课费、研究劳务费、技术服务费、咨询劳务费、演艺出场费、医疗劳务费、项目提成费等,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按规定800元以上要交纳20%的所得税,对超过2万元的实行加成征收。依此规定,如果一个人通过多年研究取得了科技成果,得到一笔20万元的劳务收入,他要交纳57000元的所得税。在香港,对于个人所得的税率计算方法不同,但最高不超过15%,即如在香港发生这笔收入,缴纳的税金不超过30000元。如果能合理降低税率,则相当于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也要缴纳,增加了单位负担,压缩了职工收入。为了促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适当提高这些单位职工的待遇,建议取消这些单位的营业税。
另外,对于中小企业、个体生产者,农村的专业户等要更多地给予税收和信贷优惠,增加他们的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另一个收入来源
为了使中等收入阶层的家庭能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智力保值增值资产,应当努力稳定和发展股票、债券、外汇、期货、保险、贵金属和收藏品等市场,促进投资产品市场创新,增加选择性;同时严格监管投资市场,规范发展各种理财产品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市场的安全性。为民众获得投资收益提供市场基础。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有了稳定增长之后,就要给他们创造消费的环境,鼓励积极消费,以提高国内的整体消费水平,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房地产价格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之一
房地产业除了对钢铁、建材业的带动外,还促进了家电、家具、家装等行业的发展。居民消费中购买房子的消费占到20%以上。但是,房价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了普通国民的支付能力,往往新婚夫妇为了买一套房子得动用自己、父母、岳父母三家的全部储蓄。这就直接影响到中等收入阶层的购房行为。
目前,在房价中地价占有很高的比例,平均为25%左右。根据国土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的报告称,2009年全国重点监测城市的地价房价比为31.29%。其中,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城市较高,超过40%。2012年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每平方米3069元人民币,住宅地价为每平方米4522元,环比增长0.13%;同比增长1.77%。
在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下,降低土地成本实际上是惟一的选择。中央一再强调要解决这个问题,地方政府却似乎没有反应,直接原因就是土地财政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加大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力度,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彻底改变土地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状况。调整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做法应该包括开征房产税、遗产税等地方税种,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加大地方分享比例等。在地方财力明显增长的基础上,将土地转让金变为土地税按年收缴。仅此一项就可将地价降低到原来的七十分之一(按70年使用权,土地税可分70年缴纳)。
如果房价真正降了下来,不仅仅是刺激了房地产的消费,人们将可能把省下来的钱花到其他方面,从而带来整个消费市场的繁荣。
消费品的不断创新是持续消费的源泉
近年来,以汽车、电脑、通讯、家电、文化、度假、旅游、美容、康体为主的消费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新的消费热点带动这些产业快速发展。一部 “泰坦尼克号”3D电影一个月居然创造了近10亿的票房收入,同时还刺激了3D电视机的市场销售。中等收入阶层正是创新产品的主要购买力量。
为促进不断地创新,应出台更多的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通过改善创业板、发展创投基金、加大对创业投资的信贷力度等手段,做好为创新的金融服务,引进和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中国创新事业发展。如果我们能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动各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全面的消费增长,则会大大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保证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 ■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本文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2年第9期
中国当前扩大消费的政策重点应当针对中等收入阶层,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财新《中国改革》 特约作者 廖明
扩大内需是近十年多来的经济政策重点,但是,时至今日,消费率却越来越低,增加投资依然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据统计,2000-2010年,投资率由35.3%上升到48.6%(世界平均投资率仅20%左右);最终消费率由62.3%下降到47.4 %(世界平均为79%左右)。呈逆调整状态。
为增加内需,中国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政策、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家电下乡政策等。今年又两次降息以求刺激投资和消费,最近又提出普遍减税的提法和税种结构性调整的设计。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5月,除3月小幅反弹,单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路走低。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创下近一年来新低。
为什么这么多政策出台总是不能获得明显的效果呢?在笔者看来,关键原因是这些普遍的刺激政策没有抓到重点上。
普遍的刺激政策难以获得明显的效果
笔者认为,带动消费的主要群体是中等收入者,应针对该群体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从消费需求来看,目前,中国国内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又在于不同的收入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消费断层,即高收入者具有消费的能力,但缺乏消费欲望(也许他们会觉得国内没什么可多消费的了,甚至把资金转移到国外去高档消费);低收入者具有消费欲望,但缺乏消费能力。目前的普遍性的消费刺激政策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对于低收入者来说,目前的优惠和补贴政策效果有限,因此在总体上不能使国内消费水平较快上升。
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在6万到50万元之间的家庭列入中等收入家庭范畴。按这样的标准,中等收入阶层应主要包括;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商贸、旅游、法律、传媒、咨询、策划、社会服务、公用事业等第三产业领域的职员,科教文体卫等事业领域的专业人员,政府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公务人员,企业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城乡的中小企业主和部分收益较高的个体生产者,农村的专业户等。这部分群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比较理性,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同时具有一定的收入积累,是市场消费的主体。他们希望能有汽车和较体面的住房,希望子女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知识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有较高档的文化、健身、休闲、旅游的需求和较高档商品消费的冲动和通过投资得到财产性收入的欲望。但是,目前由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和缺少政策的支持,投资理财的产品不多,收益不高,风险不小;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价格高居不下,生活品价格不断升高,这就从多方面影响到他们的消费信心,改变他们的消费预期,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
税收政策是扩大实际收入的重要手段
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在税收政策方面要对中等收入阶层“少收”。
首先是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目前规定的免征额是3500元,3500元-12500元正是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段。这些人每月要在工资中扣除10%-20%缴个人所得税。而高收入端的累进税率最高却只有35%-45%,且极难征收。因此,应当进一步提高免征额,同时适当调整各段的累进税率,使低端较低,高端较高。
其次是合理降低劳务报酬所得税率。设计费、翻译费、审稿费、讲课费、研究劳务费、技术服务费、咨询劳务费、演艺出场费、医疗劳务费、项目提成费等,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收入来源,按规定800元以上要交纳20%的所得税,对超过2万元的实行加成征收。依此规定,如果一个人通过多年研究取得了科技成果,得到一笔20万元的劳务收入,他要交纳57000元的所得税。在香港,对于个人所得的税率计算方法不同,但最高不超过15%,即如在香港发生这笔收入,缴纳的税金不超过30000元。如果能合理降低税率,则相当于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也要缴纳,增加了单位负担,压缩了职工收入。为了促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适当提高这些单位职工的待遇,建议取消这些单位的营业税。
另外,对于中小企业、个体生产者,农村的专业户等要更多地给予税收和信贷优惠,增加他们的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另一个收入来源
为了使中等收入阶层的家庭能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智力保值增值资产,应当努力稳定和发展股票、债券、外汇、期货、保险、贵金属和收藏品等市场,促进投资产品市场创新,增加选择性;同时严格监管投资市场,规范发展各种理财产品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市场的安全性。为民众获得投资收益提供市场基础。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有了稳定增长之后,就要给他们创造消费的环境,鼓励积极消费,以提高国内的整体消费水平,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房地产价格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之一
房地产业除了对钢铁、建材业的带动外,还促进了家电、家具、家装等行业的发展。居民消费中购买房子的消费占到20%以上。但是,房价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了普通国民的支付能力,往往新婚夫妇为了买一套房子得动用自己、父母、岳父母三家的全部储蓄。这就直接影响到中等收入阶层的购房行为。
目前,在房价中地价占有很高的比例,平均为25%左右。根据国土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发布的报告称,2009年全国重点监测城市的地价房价比为31.29%。其中,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城市较高,超过40%。2012年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每平方米3069元人民币,住宅地价为每平方米4522元,环比增长0.13%;同比增长1.77%。
在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下,降低土地成本实际上是惟一的选择。中央一再强调要解决这个问题,地方政府却似乎没有反应,直接原因就是土地财政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加大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力度,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彻底改变土地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状况。调整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做法应该包括开征房产税、遗产税等地方税种,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加大地方分享比例等。在地方财力明显增长的基础上,将土地转让金变为土地税按年收缴。仅此一项就可将地价降低到原来的七十分之一(按70年使用权,土地税可分70年缴纳)。
如果房价真正降了下来,不仅仅是刺激了房地产的消费,人们将可能把省下来的钱花到其他方面,从而带来整个消费市场的繁荣。
消费品的不断创新是持续消费的源泉
近年来,以汽车、电脑、通讯、家电、文化、度假、旅游、美容、康体为主的消费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新的消费热点带动这些产业快速发展。一部 “泰坦尼克号”3D电影一个月居然创造了近10亿的票房收入,同时还刺激了3D电视机的市场销售。中等收入阶层正是创新产品的主要购买力量。
为促进不断地创新,应出台更多的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通过改善创业板、发展创投基金、加大对创业投资的信贷力度等手段,做好为创新的金融服务,引进和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中国创新事业发展。如果我们能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动各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全面的消费增长,则会大大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保证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 ■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