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 10th

长策智库网上论坛: 长策网上论坛
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我看好你哦
Posted 周一, 2010年 11月 29日 By ChangCe
我看好你哦
from 不许联想 by 带三个表

那个亚运会终于歇幕了。最近关于亚运会的批评影响最大的是新华社杨明老师的《一骑绝尘》,杨老师的观点照理说也不新鲜,引起争论是因为这个观点来自新华社,他只是把一个长期以来人们怀疑的东西通过新华社的背景说出来,窗户纸谁都捅过,只是杨老师捅窗户纸的东西直径比较粗,捅的人家疼一些,透进来的亮多一些。但我觉得,盛会癖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为了那几块有史以来含金量最低的金牌。

中国体育拿金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放之后,中国人迫切需要通过体育比赛来证明自己身体强大,进而证明自己国家在变强大。从1978年开始到巴塞罗那奥运会这段期间就是这样,那时候中国的优势体育项目不多,乒乓球、排球、羽毛球、跳水、举重、游泳(主要靠药物)。还记得当初许海峰那一枪把咱们激动成啥样子吗。随着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成绩越来越好,中国开始想在体育场上主导话语权,最直接的就是举办大型赛事,从单项赛事一直到奥运会这样的最大型赛事差不多都办过。而奥运会跨越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这段期间是中国大国崛起,经济泡沫最浓的时期,主导体育话语权开始往主导政治话语权上转变,事实上成绩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只要刘翔能拿金牌啥都强大,可最具讽意味的是刘老师掉了链子。但不影响奥运会成功举办(花掉多少钱好像没有人统计过,花这么多钱,埃塞俄比亚也能成功举办奥运会)。

除了雅典,好像以往的城市举办奥运会,都是琢磨怎么挣钱。雅典比较特殊,因为是奥运会发祥地,有点被举办的意思,雅典好像没挣到什么钱。只有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为了花钱搞装修,顺便把城市搞的好看一些。如果不举办奥运会,地铁入口可能永远不会有安检。这个理由完全可以赢得市民支持。即可以在家门口看比赛(比如那个大脚印有一个就在我家头顶上打出来的,但是我妈妈家在鸟巢旁边,放焰火的时候却只能看电视,因为之前通知开幕式不许出门),我妈自从知道北京举办奥运会,就天天盼,希望能在开幕式的时候站在院子里看焰火,老人家等了七年,看着鸟巢一天天拔地而起,最后只能在家里看电视。当然,就算可以站在院子里看,也看不到,一个七星级的烂尾楼——盘古大观横亘在鸟巢和我家之间,把所有观赏焰火的视线挡住。该烂尾楼至今还没有完工,每次我回家,想去亚运村还得绕路。除了在家门口看比赛,还可以改变市容市貌,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在萨马兰奇说出“北京”的那一瞬间,有多少生活在北京的人开始梦想,2008年之后,北京会变得多么漂亮和美好。现在生活在北京的人还会这么想吗?那些所谓的漂亮和美好跟你有多大关系呢?

后来是上海世博会,其实上海已经蛮漂亮了,弄不弄世博会都一样,有漂亮的外滩、美女和各种高层建筑以及周立波。但是上海一定要办世博会,这是给世界看的事情,怎能错过。

接着进入第三阶段,广州举办亚运会,如果说奥运会、世博会是世界性的,多少还是国家的面子工程,还有些宣传中国的意味在里面,老百姓被骚扰受到委屈还是能理解的。一个破亚运会,搞的比奥运会还豪华,这不是有病吗?可我后来一想,还不仅仅是有病,因为这里面牵扯进的利益链条太丰富了。

地方政府做什么,气势一定会超过中央政府的,你不信让CCTV把春晚挪到铁岭搞,绝对比在中央电视台还可怕。这也就是最高领导不允许,不然一个县政府的办公大楼一定会弄出一个紫禁城。要不说和珅他们家的建筑标准都超过皇宫了呢。这还不仅是上行下效的问题。而是,在今天,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目的已经不是拿金牌了。你能拿到的金牌,别人想拿也拿不到(比如乒乓球),你拿不到的,练死也拿不到(比如100米)。政府更喜欢在给体育赛事搭平台过程中获得政绩和利益,至于这个活动本身是否挣钱,那不重要。泡沫的特征不就是这样吗,赚吆喝很重要。

现在城市都在建设,日新月异,为什么要建设,是因为有钱了,是因为要发展了,花钱这件事可以形成一个利益链条,借着搞大型比赛的机会,会有很多人成为受益者。如果没有比赛,也可以发展,也可以变化,但是效果没有大型赛事那么突出,政绩本上不好写,这就是广州亚运会为什么搞得很铺张很嚣张的原因。作为一个城市的领导,这样的面子工程师多么政绩啊。这也就是另外八大行星没有生命迹象,不然我们真敢搞一个太阳系的“系运会”。

我通过观察研究外国的音乐盛会,发现,外国人搞一些聚众活动,是从过去庆祝丰收演变来的,最后变成一种娱乐传统。它的核心是通过这种聚会,让每一个参与的人感到快乐——聚会以人为本,民主就是让人民自己作主。我们以前也有民间聚会性活动,但是领导都很担心,所以常常用“聚众”这个听起来很危险的词来形容这类活动。相当长的时间,是不允许有民间自发性聚会的。所以聚会的传统就慢慢消失了。州官可放火,百姓别点灯。

到目前为止,中国通过举办这种很官方色彩的大型世界性活动,向世界证明的都证明了——我们好客、礼仪、强盛……至于人家会不会这么理解,我想还不会因为搞几次活动能就能改变别人观念吧。但我相信,在未来的20年里,世界性的大型活动还会接二连三在中国举办。反正某些传统活动西方人玩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搞起来越来越臃肿,成本越来越高,估计人家都当成累赘了,正打算往外抛呢。比如伦敦对举办下一届奥运会就感到很后悔,据说他们正在研究怎么把综合性的奥运会改成奥运足球单项比赛而跟罗格谈判。

这种大型世界性比赛(活动)不仅可以满足民族虚荣心,消除民族自卑感,展示国家强盛,还可以在经济泡沫中绽放光彩,还能凸显政绩,想想在这个星球上还真找不到另外一块地方了。

所以成本不是问题,中国做事什么时候计较过程本啊,中国老百姓从来不跟政府计较成本。而西方落后的民主制度恰恰不适合这类高成本活动的投入,市民动不动就上街游行抗议。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中国,中国人都是很宽容大度的,不像西方那么小家子气,多烦人啊。把这些高成本的活动放在中国举办,对老百姓而言,那不就是大观园进刘姥姥家吗,爽死了。我觉得以后奥运会、冬奥会、世博会、亚运会、英联邦运动会、世界杯、美洲杯、非洲杯、欧冠……干脆让中国各地轮流举办算了。

中国,我看好你哦!
新华社杨明: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
Posted 周一, 2010年 11月 29日 By ChangCe
新华社杨明: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
2010-11-15

核心提示:中国军团在广州亚运会上飙出“开门红”,首日狂扫19金,显出一骑绝尘的强大实力。由于是主场作战,估计这次中国军团的金牌总数会超过20年前北京亚运会183枚的纪录。若此,我们是该大力赞颂,还是冷静思考呢?

作为亚运金牌大户 中国人的体质却正在明显滑坡

中国军团在广州亚运会上飙出“开门红”,首日狂扫19金,显出一骑绝尘的强大实力。由于是主场作战,估计这次中国军团的金牌总数会超过20年前北京亚运会183枚的纪录。若此,我们是该大力赞颂,还是冷静思考呢?

个人认为,一家独大并非好事,会带来不少隐忧。

亚运会的口号是团结、友谊、和谐、发展,是亚洲人民的一场盛大快乐节日,不能只重金牌,不顾其他。

一家独大看似可以独领风骚,但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使其他参与者感到成为陪衬。举个通俗的例子:本来是请大家做客的,结果鱼翅和熊掌都让主人抢吃了,剩点汤汤水水给人家分,咱好意思吗?生物界和自然界法则告诉我们:只有共存才能共荣。让一个“巨人”和一群“常人”按照相同规则玩角力游戏,场面未必有趣。

另外,这会引导本来就畸形的中国竞技体育走向极端。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于金牌,把体育当做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体育是什么?毛主席早就说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是属于大众的运动,是老百姓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幸的是,这个属性被漠视了,精英体育一度成为主导。

国内媒体不应一边倒地对中国军团的金牌风暴歌功颂德,金牌拿太多并非好事,会带来副作用,这一点,有关方面需要早作判断。

事实上,北京奥运会后,胡主席已经英明地给中国体育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我们应该立刻转型和转轨,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淡化金牌,强化国人体质和健康,提倡大体育和大健康的概念,让体育理念真正回归。

下面是一组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有1.6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

然而,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是讽刺吗?难道这不令我们汗颜吗?

亚运会上的金牌垄断是历史形成的,和畸形的机制与导向有关,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在新的体育观念指导下,相信这种现象会有所改观。

最后,提个建议:为了改变亚洲一家独大的失衡局面,是否可以从下届亚运会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中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少用国家专业队和职业选手,加大非奥项目比例,这样就可以和多数亚洲国家选手处于同一选拔背景,在相近的水平上,实现真正的公平参赛,同时,也能避免延续巨无霸现象。
杨明:一骑绝尘的再思考 更高更强如同万岁万万岁
Posted 周一, 2010年 11月 29日 By ChangCe
杨明:一骑绝尘的再思考 更高更强如同万岁万万岁
2010-11-29 体坛周报 杨明

  体坛周报特约新华高级记者杨明专栏 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明所撰《“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所引发的全民关于“唯金牌论”的讨论,是广州亚运会中国体育收获的第200枚金牌。盛会闭幕之际,杨明写下了他关于“一骑绝尘”的再思考,并期待这场论战能为中国体育的转型投石问路。

  一个中心

  亚运期间,因我那篇观点激进的小文,引发了中国体育的反思和大讨论。这块粗糙的“板砖”激起千层浪是我始料不及的,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留给世人评说。

  我文中的主要观点不是我的创见,是不少中国体育媒体同行们的共识,也包括一些专家的看法,更是不少老百姓的心声。只是我的这篇千字文由于在一个敏感的时点,触及到中国体育最敏感的神经(金牌和金牌体制);触及到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质巨大反差的现象;再加上个人认为在亚运会上金牌一家独大并非好事,建议选派部分业余选手参赛的激进提法,种种因素糅合在一起,立刻引起激烈的化学反应,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观点碰撞和论战。

  其实,我最怕误伤到中国体育健儿中的专业选手,我对他们充满敬意,因为,他们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每一块金牌的背后都以青春和血汗作为代价,对许多人来说,亚运冠军就是他们运动生涯的顶峰。事实上,我也曾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打破过撑杆跳高全国少年纪录和全军纪录,但由于缺少天赋和因摔伤吓破胆,最终选择了退役,被分配到公园扫大街,后去了部队体工队,幸亏选择了上大学,否则,会成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最底层的一根白骨。基于此,我这个不成材的三流专业田径选手,对能夺到亚运金牌的选手由衷敬佩!

  但中国体育已到了转型的最佳历史时点,在终于圆了奥运金牌第一的梦想后,在大国崛起的进程中,对历史上曾被证明正确有效的体制,对曾经深得人心、金牌等于爱国的一些观念的再讨论,是必要的,也应承受得起。这场讨论完全可以作为一笔精神遗产留给历史,真实记录下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走向体育强国过程中,留下的脚印、言行、辉煌以及辉煌下的阴影。它也可以成为一面多棱镜,从中看出在历史和现实交汇处,国民体育价值观发生的变化。

  在继续进行讨论前,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体育到底是什么,否则,一切派生出的争辩都失去意义。

  反思中国体育的前提是先搞清体育到底是什么。体育的本质是什么,牵涉到对体育的定位。毛主席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个定义我认为很经典,很到位。准确地定位了体育应该是什么,体育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当然,世界大赛上争金牌可以振奋民心,为国争光,但,那是过去,现在中国强大了,振奋民心和为国争光的事多去了,仅靠体育在世界上扬眉吐气的时代成为历史了。金牌世界第一和国民健康素质也是世界第一,那才叫真正的体育强国。

  两个质疑

  质疑我的人认为我把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对立起来,我一头雾水,丝毫没有这个意思。有人说: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不是此长彼消的一对矛盾。我同意,我要质疑的是:本来是想两翼齐飞,但是,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提了十几年了,大家看到的只有一只翅膀在飞,另一只严重发育不良。我有个私下调查数据:目前,某省体育局群体设了两个处室,竞技赛事设了十个中心;搞竞赛和抓群体的人员配置是十比一!财政上竞技投入超过群体投入4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这难道不是讽刺吗?难道不令我们汗颜吗?

  许多质疑者认为,竞技体育金牌世界第一和国民身体健康同步下滑没关系;竞技就是争金牌,青少年体质下降是学校体育开展不好,应试教育是主要元凶;国民身体素质不好是国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和金牌不相干,不能因为全民体育开展不好就否认竞技体育等等……针对这些质疑,我想回应一下。

  我的理解,既然体育的功能就是增强人民体质,竞技体育就根本不能和这一主旨在同一层面探讨。增强人民体质是唯一的属性,竞技体育如果不能增强人民体质,就不应该给予突出位置去抓。如果说增强人民体质是灵魂,那么奥运战略为主体的竞技体育只能算个手指,前者比后者重要得多。这是我最主要的观点,希望大家质疑这个观点,不要在其他枝节上争辩。

  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中国体育的所有事务,属于资源高度垄断部门,它不但负责着全国竞技体育工作,同时也负责着群众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开展不好,它自然要负责任。政府从体育彩票中每年拨出经费给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用于开展全民健身,这部分款项不许挪用。我在网上查阅到一份某体育局的资料,里面分明标出体育彩票2007年拨出是大约5亿资金中,有1亿多用于竞技体育,这算不算挪用?

  从去年起,中央领导批示要抓好青少年足球,开展校园足球,国家体育总局每年从体育彩票中拨出4000万作为专款专用。据悉,去年和今年的款项已经到位。今年夏天,新华社决定做组青少年足球调查的系列稿,我们采访了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中学生体协也是同一班人马)的某负责人,据他透露,北京几乎所有中小学都没有接到开展校园足球的经费,有些学校得到了一些足球和球衣,仅此而已。政策虽很好,但一到执行层面就会打折扣。

  目前,中国体育和教育“两层皮”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学校得不到政府经费,中小学体育老师的配置仅有36%,大体协和中体协是教育部下属自负盈亏的协会,开展学校体育的经费、举办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学生足球联赛等赛事的费用,都由他们从市场上自筹。用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的话说就是——“国家体育总局对待竞技体育是管办不分,对待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是只管不办。”他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体育总局既然办不好学校体育,政府就应该把专款直接划给教育部门,但这牵涉到利益分配和资源流失,体育总局肯不肯把学校体育这块肥肉松嘴,还是问题。

  我那篇文章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是如下这句话:“为了改变亚洲一家独大的失衡局面,是否可以从下届亚运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中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少用国家专业队和职业选手,加大非奥项目比例,这样就可以和多数亚洲国家选手处于同一选拔背景,在相近的水平上,实现真正的公平参赛。”

  我承认,这个提议比较偏激,不符合中国国情,有些走极端。有人批评为“荒谬”、“反对中国选手夺金牌”、用业余选手参赛,一是对对手的不尊重,二是降低亚运会观赏力;三是国手们白养了等等,由此衍生出反对为国争光,反对举国体制、是汉奸言论等批评。虽然这句话根本不是我文中主要观点,但为了澄清某些误解,我想做点解释。为何有这个建议,我的理由如下:

  1.以专业选手冒充业余,去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业余选手竞争胜之不武,且自欺欺人,由于是新华社稿,不便明说,所以用“同一选拔背景”影射。(注:不含职业选手,如果都用职业选手参赛我不反对,那说明中国竞技体育真正走上了市场化和职业化)。

  2.奥运会上争金牌总数第一沿用精兵战略可以理解,但在亚运会上绝对垄断金牌没有意义,也证明不了什么;

  3.淡化亚运金牌,少用国家专业队和职业选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虽然不能随便再拿金牌总数第一了,但对推动大学生体育活动开展取得很好成效,丢了几块金牌,换来的会是群众体育的促进,我认为很划算,是体育回归本质的正确选择;

  4.举办亚运会目的何在?为什么亚运会不像全运会那样以奥运会为标杆设项,反而增加了那么多非奥项目?这说明亚运会定位很独特,强调的是“重在参与”。魏纪中老先生也承认:亚运会目的主要是推动亚洲国家和地区体育运动的发展,希望上奖牌榜和金牌榜的国家和地区越多越好。他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中国金牌高度垄断,但也鼓励弱小国家和地区有机会多拿奖牌。

  5.亚运会的观赏力到底有多高?最好能搞个调查,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关注了亚运=金牌?真正引起关注的恐怕依然是=三大球,足球居首。赛前,我写过一篇专栏,认为亚运会上比不了奥运会,下比不了全运会,夹在中间,位置很尴尬。全民争睹亚运是在20年前的北京,20年后的今天,唯金牌论已不得人心了。

  6.我是用“是否可以”的商榷态度,探讨增加一些业余选手的可能性,我没有说全派业余选手参赛,请注意我原文原话,避免以讹传讹。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有偏颇之处,欢迎批评!

  三思金牌

  说真心话,有时连我自己也产生金牌迷恋症。几天前,我现场看了刘翔的110米栏决赛,在有意克制下,我依然有些激动,我写《刘翔战胜伤病,王者归来》是自己情感的真实写照。26日晚,中韩男篮决赛,当大家把金牌都挂在大郅(王治郅)脖子上时,我眼圈红了。当时,爱国情怀超越了其他,我真心为男篮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感染。我对身边的几位同行说:“这一瞬间,我真的有些激动,我全身心地希望中国赢,我这人到底是怎么了?我不是自相矛盾吧?”他们都没有回答,显然,他们与我同样心情。

  我很难诉说这种自相矛盾的心境。我曾是自费留学生,在加拿大刷盘子时,听到《黄河》的录音带时,热泪纵横;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放弃绿卡回国。要说我不爱国,那是对我的污蔑!我这个岁数经历了中国从吃不饱肚子的东亚病夫到目前扬眉吐气、大国崛起的全过程,我经历过女排5连冠的辉煌,5.19中国足球惨败,我在现场甚至参与了砸汽车的行动,只不过没有被警察抓到。我一直自认是为了国家不惜牺牲生命的热血男儿。1999年中美女足世界杯决赛,我流着热泪写下了《爱国烈焰》(网上流传为《铿锵玫瑰》)的长篇通讯,至今我仍认为那是我报道生涯的巅峰之作。

  但,从何时起,我质疑起奥运金牌不能简单和为国争光划等号了呢?我难道真变成一个不爱国、不珍惜祖国声誉的“汉奸“了吗?我在痛苦中自我解剖……历史上,我们从满清前的GDP绝对世界第一的“天朝上邦”,一下堕落到被列强百般欺凌的半殖民地,我们在自卑中奋起,在嘲笑中顽强崛起,竞技体育在80年代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升国旗、奏国歌,面对中国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的一幕幕,谁没激动得流泪谁是孙子!但,随着中国的强盛,随着我无数次出国报道国际大赛,随着亲眼见到“马家军”的大起大落以及全运会、城运会中的兴奋剂、为金牌而践踏体育道德的种种丑闻和乌烟瘴气现象,有些事情逼得我不得不开始冷静思考。我开始怀疑,自己曾经全身心信奉的把“金牌当作体育强国符号”的价值取向和真正的体育精神是否背离?这套以金牌为轴心的价值体系是否需要反思、质疑,或者,注入新的内容,与时俱进?

  以讹传讹,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变成了“更快、更高、更强”,我想说:这是对奥运精神的严重误读!“三更”是顾拜旦在《体育颂》中一句充满诗意的浪漫讴歌,顾前辈绝不是提倡让运动成绩“三更”,因为人类不可能永远打破世界纪录,除非服用兴奋剂;最符合逻辑的解释应该是鼓励选手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象征。因此,“三更”只是句口号,不能当真,如同“万岁万万岁”一样,不可能实现。

  时下,许多人把夺取奥运金牌当作终极目标,把胜利当作培养运动员的唯一目的,这显然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违背。回溯一下奥运历史,我们发现创始人顾拜旦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中,重在参与。(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