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策智库网上论坛: 长策网上论坛
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从美国牧业看中国机会
Posted 周六, 2013年 04月 13日 By ChangCe
从美国牧业看中国机会
2013年04月12日 经济观察报
阚治东
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喧嚣的“死猪江葬”事件在3月下旬终于有了说法,CCTV焦点访谈中一位教授的话引起我的注意,“养猪行业是一个低利润、高风险的行业”,他建议将散户养殖变成集中养殖。因为近几年投资牧场的经历和前段时间对美国奶牛行业的一次考察,让我对此深有同感。
我们所参观的加州图莱里五大牧场和威斯康星州格林贝附近的两大牧场,都是大牛棚集中厩养,规模小的有三四千头,大的有上万头。
在加州图莱里,考察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这个小镇转了一圈。美国朋友告诉我们,这周边共有大小牧场300多家,奶牛存栏数超50万头,在美国,奶牛存栏数是指“挤奶牛”,而我们国内通常所说的存栏数是大牛加小牛一起算,因此50万头“挤奶牛”再加上小牛总数应该是近100万头。
东道主还带我们参观了两个规模上万头、三个规模四五千头的牧场。这里牧场的密集度远远超出我们想象;而且很多就在公路边上,牧场与牧场相邻,而中国规定牧场必须远离公路500米,相互之间必须间隔3公里。
同行专家介绍,这是因为两国防疫制度不同,中国是企业防疫制度,而美国是国家防疫制度,因此美国牧场主承受的防疫压力要比我们小。
这些牧场,历史短的有20年左右,长的有90年左右。在物权法严格的美国,要改变其产权是不容易的,这也是目前美国牧场布局密度较大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中国牧场刚刚起步,科学规划很有必要。
美国牧场的集中还造就了完善的牧场社区配套服务系统。大牧场中,除了挤奶间有五六个人在忙碌外,其余地方很少见到人。牛生病、配种、生小牛、牧场设备故障都靠社会配套服务完成,一个电话,专业人员马上就到。
中国自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之后,万头大牧场概念受到追捧,有评论认为这样存在很大风险,专家也提到过浙江嘉兴的猪远远超过该地区环境承载量。从美国的经验看,牧场是否过密,关键在于周边牧草饲料的供给是否充分。美国牧场总体发展趋势是数量逐年减少,单个牧场规模在扩大。
因为加州年平均气温较高,不少牧场建筑简单,只有顶篷,没有墙体,相应配套设施也很简单,不少牧场支架铁锈斑斑,一些牧场的牛粪处理都是在露天的大沟里发酵,沟底下也没有铺垫防渗透膜,发酵后的牛粪通过固液分离处理,固体用于铺垫牛床,液体再通过管道喷散周边农田,异味很大。这种处理方式在国内环评肯定通不过。
这样看来,国内鲜奶价格比美国贵40%以上,原因很明显:我们的牛和设备是从国外进口的,牧场建设要求又高,其结果是成本必然高于国外。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牧场的管理很严格。所以我的直感是:现代牧场管理不是比投资更多、设备更先进、牧场建设更漂亮,而是比内在的管理。我们参观的这几个牧场,平均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在12吨左右,在国内年产10吨的牧场都很少见。
转道威斯康星州,气温骤然变成零下10摄氏度。这里也是美国奶牛养殖大州,挤奶牛达120万头,占全美的八分之一。我们在该州格林贝附近考察的第一家是玫瑰湖牧场,该牧场拥有挤奶牛5000头,小奶牛约5000头,周边有饲料地4万亩,员工包括家人在内共100人,经营范围包括牧场和农场。
玫瑰湖牧场建设风格是国内常见的隧道通风牛舍,即长条型,两头开门通风,每个牛舍存牛2000多头。该牧场已有67年历史,从一间简易的牛舍发展成今天具有现代感的大牧场。整个牧场布局合理,三排牛舍,挤奶间与行政办公楼联在一起,旁边是沼气发电和牛粪固液分离设备,直观感觉这里牧场规划、建设、管理、现代感均强于加州。
第二个是罗森代尔牧场。这家牧业公司在康州共有几个规模不同的大牧场,罗森代尔是其中的一个。规划非常漂亮,从正面看像一个工厂。牛舍建筑风格也比较独特,被称为“横温式牧场”。“横温式牧场”与“隧道式”不同之处是横向通风,所以牛舍比一般牛舍宽。罗森代尔有两个长419米、宽128米的大牛舍,每个牛舍可存牛4400头,分别间隔为挤奶牛、待产牛、病牛房、产房等。
上面两个牧场中,玫瑰湖牧场有一个沼气发电厂,装有2000千瓦发电机组二台;罗森代尔牧场也有自备小电厂,但却是靠天然气发电。所发的电由国家电网[微博]全部收购,每度电收购价是8美分,牧场自用电属工业用电,每度电5.5美分。
参观美国牧场,我们做PE投资的最关心的是牧场投入产出问题。罗森代尔负责人笼统介绍每头牛年产效益1500美元左右,这个效益不错了,因为这里鲜奶价只是国内的55%左右。
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国家,土地资源丰富,种植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奶业在美国畜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所有畜产品销售收入中奶业位居第二,仅次于肉用牛。2012年美国乳制品贸易顺差在12亿美元左右,主要出口品种是脱脂奶粉,其次是奶酪和乳糖。美国牛奶的增产幅度虽然不大,但绝对量很大,对国际乳制品市场的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中国奶牛存栏数已超过1440万头,生鲜乳产量在3810万吨,约占全球总量的6%,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奶类占有量仅为27.3公斤/年,只有全球水平的25.5%。
在2008年之前的10年中,中国奶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生鲜乳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7.4%,而自2008年发生“婴幼儿奶粉”事件至今,中国奶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生鲜乳产量年均增长率骤降到2%左右。
中国的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偏低,虽然一些大型牧场的奶牛单产水平已突破8吨,但饲养成本偏高、利润偏低、成本优势已不存在,原料奶收购价格却大大高出全球平均价格,导致近四成的乳品加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甚至导致部分乳品企业越来越依赖进口奶粉。
并且,国内自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乳企还陷入诚信危机。一方面是“放心奶”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成本偏高,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奶粉采购国,最近澳大利亚大部分超市和药房都限购奶粉,香港也推出了史上最严厉的“限购令”,而新西兰干旱可能导致奶粉减产,这些都已经将中国推上了大力发展自己的放心奶的唯一的自救之路。
此次参观美国牧业,发现一些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一是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我国奶牛养殖业目前正从“奶农+奶站”模式向大牧场方向发展,实际运作中应该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讲究投入产出,努力降低鲜奶成本,使奶制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千万不要一味追求高精尖,花费巨大精力和财力去搞形象工程。
二是从企业防疫走向国家防疫。因为国家防疫措施比企业防疫更加宏观有效,具有更为严格的强制性,范围也更广泛,虽然需要支付一定的补贴,但会带动更多的投资者大胆投资牧业,从而推动国内牧业的发展。
三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牧业的相关产业链。国内牧场今天很难享受美国牧场那种社会服务,从而投资成本增加,效率自然降低。牧场产业链太长,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成为公司自身难以应付的大问题。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牧业大力发展牧业相关产业链,如种牛种精、兽医防疫、饲料种植加工、小牛接生和饲养等。
四是应发展牧场装备业。目前国内不少牧场装备依靠进口,如挤奶设备、牛粪处理设备、草场特殊农机具等,这是国内牧场投资大的原因,我们国内应该大力发展牧业相关的产业,这也是国内PE和VC行业可以瞄准的投资机会。
2013年04月12日 经济观察报
阚治东
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喧嚣的“死猪江葬”事件在3月下旬终于有了说法,CCTV焦点访谈中一位教授的话引起我的注意,“养猪行业是一个低利润、高风险的行业”,他建议将散户养殖变成集中养殖。因为近几年投资牧场的经历和前段时间对美国奶牛行业的一次考察,让我对此深有同感。
我们所参观的加州图莱里五大牧场和威斯康星州格林贝附近的两大牧场,都是大牛棚集中厩养,规模小的有三四千头,大的有上万头。
在加州图莱里,考察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这个小镇转了一圈。美国朋友告诉我们,这周边共有大小牧场300多家,奶牛存栏数超50万头,在美国,奶牛存栏数是指“挤奶牛”,而我们国内通常所说的存栏数是大牛加小牛一起算,因此50万头“挤奶牛”再加上小牛总数应该是近100万头。
东道主还带我们参观了两个规模上万头、三个规模四五千头的牧场。这里牧场的密集度远远超出我们想象;而且很多就在公路边上,牧场与牧场相邻,而中国规定牧场必须远离公路500米,相互之间必须间隔3公里。
同行专家介绍,这是因为两国防疫制度不同,中国是企业防疫制度,而美国是国家防疫制度,因此美国牧场主承受的防疫压力要比我们小。
这些牧场,历史短的有20年左右,长的有90年左右。在物权法严格的美国,要改变其产权是不容易的,这也是目前美国牧场布局密度较大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中国牧场刚刚起步,科学规划很有必要。
美国牧场的集中还造就了完善的牧场社区配套服务系统。大牧场中,除了挤奶间有五六个人在忙碌外,其余地方很少见到人。牛生病、配种、生小牛、牧场设备故障都靠社会配套服务完成,一个电话,专业人员马上就到。
中国自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之后,万头大牧场概念受到追捧,有评论认为这样存在很大风险,专家也提到过浙江嘉兴的猪远远超过该地区环境承载量。从美国的经验看,牧场是否过密,关键在于周边牧草饲料的供给是否充分。美国牧场总体发展趋势是数量逐年减少,单个牧场规模在扩大。
因为加州年平均气温较高,不少牧场建筑简单,只有顶篷,没有墙体,相应配套设施也很简单,不少牧场支架铁锈斑斑,一些牧场的牛粪处理都是在露天的大沟里发酵,沟底下也没有铺垫防渗透膜,发酵后的牛粪通过固液分离处理,固体用于铺垫牛床,液体再通过管道喷散周边农田,异味很大。这种处理方式在国内环评肯定通不过。
这样看来,国内鲜奶价格比美国贵40%以上,原因很明显:我们的牛和设备是从国外进口的,牧场建设要求又高,其结果是成本必然高于国外。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牧场的管理很严格。所以我的直感是:现代牧场管理不是比投资更多、设备更先进、牧场建设更漂亮,而是比内在的管理。我们参观的这几个牧场,平均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在12吨左右,在国内年产10吨的牧场都很少见。
转道威斯康星州,气温骤然变成零下10摄氏度。这里也是美国奶牛养殖大州,挤奶牛达120万头,占全美的八分之一。我们在该州格林贝附近考察的第一家是玫瑰湖牧场,该牧场拥有挤奶牛5000头,小奶牛约5000头,周边有饲料地4万亩,员工包括家人在内共100人,经营范围包括牧场和农场。
玫瑰湖牧场建设风格是国内常见的隧道通风牛舍,即长条型,两头开门通风,每个牛舍存牛2000多头。该牧场已有67年历史,从一间简易的牛舍发展成今天具有现代感的大牧场。整个牧场布局合理,三排牛舍,挤奶间与行政办公楼联在一起,旁边是沼气发电和牛粪固液分离设备,直观感觉这里牧场规划、建设、管理、现代感均强于加州。
第二个是罗森代尔牧场。这家牧业公司在康州共有几个规模不同的大牧场,罗森代尔是其中的一个。规划非常漂亮,从正面看像一个工厂。牛舍建筑风格也比较独特,被称为“横温式牧场”。“横温式牧场”与“隧道式”不同之处是横向通风,所以牛舍比一般牛舍宽。罗森代尔有两个长419米、宽128米的大牛舍,每个牛舍可存牛4400头,分别间隔为挤奶牛、待产牛、病牛房、产房等。
上面两个牧场中,玫瑰湖牧场有一个沼气发电厂,装有2000千瓦发电机组二台;罗森代尔牧场也有自备小电厂,但却是靠天然气发电。所发的电由国家电网[微博]全部收购,每度电收购价是8美分,牧场自用电属工业用电,每度电5.5美分。
参观美国牧场,我们做PE投资的最关心的是牧场投入产出问题。罗森代尔负责人笼统介绍每头牛年产效益1500美元左右,这个效益不错了,因为这里鲜奶价只是国内的55%左右。
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国家,土地资源丰富,种植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奶业在美国畜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所有畜产品销售收入中奶业位居第二,仅次于肉用牛。2012年美国乳制品贸易顺差在12亿美元左右,主要出口品种是脱脂奶粉,其次是奶酪和乳糖。美国牛奶的增产幅度虽然不大,但绝对量很大,对国际乳制品市场的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中国奶牛存栏数已超过1440万头,生鲜乳产量在3810万吨,约占全球总量的6%,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奶类占有量仅为27.3公斤/年,只有全球水平的25.5%。
在2008年之前的10年中,中国奶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生鲜乳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7.4%,而自2008年发生“婴幼儿奶粉”事件至今,中国奶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生鲜乳产量年均增长率骤降到2%左右。
中国的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偏低,虽然一些大型牧场的奶牛单产水平已突破8吨,但饲养成本偏高、利润偏低、成本优势已不存在,原料奶收购价格却大大高出全球平均价格,导致近四成的乳品加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甚至导致部分乳品企业越来越依赖进口奶粉。
并且,国内自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乳企还陷入诚信危机。一方面是“放心奶”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成本偏高,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奶粉采购国,最近澳大利亚大部分超市和药房都限购奶粉,香港也推出了史上最严厉的“限购令”,而新西兰干旱可能导致奶粉减产,这些都已经将中国推上了大力发展自己的放心奶的唯一的自救之路。
此次参观美国牧业,发现一些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一是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我国奶牛养殖业目前正从“奶农+奶站”模式向大牧场方向发展,实际运作中应该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讲究投入产出,努力降低鲜奶成本,使奶制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千万不要一味追求高精尖,花费巨大精力和财力去搞形象工程。
二是从企业防疫走向国家防疫。因为国家防疫措施比企业防疫更加宏观有效,具有更为严格的强制性,范围也更广泛,虽然需要支付一定的补贴,但会带动更多的投资者大胆投资牧业,从而推动国内牧业的发展。
三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牧业的相关产业链。国内牧场今天很难享受美国牧场那种社会服务,从而投资成本增加,效率自然降低。牧场产业链太长,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成为公司自身难以应付的大问题。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牧业大力发展牧业相关产业链,如种牛种精、兽医防疫、饲料种植加工、小牛接生和饲养等。
四是应发展牧场装备业。目前国内不少牧场装备依靠进口,如挤奶设备、牛粪处理设备、草场特殊农机具等,这是国内牧场投资大的原因,我们国内应该大力发展牧业相关的产业,这也是国内PE和VC行业可以瞄准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