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 28th

You are here: 研究与评论 经济发展 公益不公益,由市场判定

公益不公益,由市场判定

E-mail 打印 PDF

具不具备公益性,先让市场来判定。人为的区分公益性,必然带来争议

 

公益不公益,由市场判定

2012年04月27日 经济观察报 宋馥李

 

全国3000万“事业人”的身份改革,再度提上日程。

 

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事业单位遍及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关系着所有人的福祉。在这场改革中,许多政府部门既是推动者,又是改革的对象,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

 

实际上,如果从1995年全国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召开算起,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这盘大棋,已经下了整整十七年,改革影响深远,也步履维艰。

 

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未来5年,将完成事业单位分类,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作为改革基础,光是分类,就预留了5年的时间,改革之难可见一斑。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新医改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试图廓清“分类”改革的难处。

 

部门利益盘根错节

 

经济观察报:国务院事业单位改革分类指导意见发布后,引起了广泛讨论,现在普遍认为,作为改革的前置条件,对事业单位的分类非常难!你认为难在哪儿?

 

顾昕:如果说从概念上分析,分类一点儿都不难,区分起来非常简单,什么是公共服务,就是市场提供不了的,公众又有需求,这种服务需要政府出钱来提供,这就是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比如传染病防治,涉及大众安全,但又无法确定具体的受益人,就需要政府花钱来提供这种服务。那妇幼保健这样的医疗服务,有具体的受益人,那当然应该是收费的。

 

就医疗服务来说,本身是可以收费的,自古以来,看病就要花钱。至于合理不合理是另外一回事,不合理,可以想办法让它合理起来,医改就是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还有一部分医疗服务,通过收费是难以让它平衡的,也养不活服务提供者,比如偏远山区,边疆海岛,那儿的人需要医疗服务,但单靠收费难以运转,这时该怎么办?那就应该由政府来出钱,进行补贴。简单说来,就是政府掏钱购买公共服务。用足够的钱,购买满足需求的公共服务。

 

而现在所谓的难?是指什么呢。我们的事业单位,还是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分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大家都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再办事业单位,相互职能交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这些事业单位的上级,都还希望把着不放,继续享有各种审批权,维持已经固化的利益,这就使得改革变得艰难起来。

 

经济观察报:有观点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应该同时推进,对于事业单位的人来说,同样吃公家饭,很不公平,你怎么看?

 

顾昕:这不影响,当然行政体制也需要改革,也同样很紧迫。但事业单位是可以单独推进的,让事业单位法人化,首先是与政府部门脱钩,都说高校要去行政化,怎么去行政化,首先和教育部、地方政府脱离行政关系啊!

 

其次,所有的事业单位,职工要成为合同工,也就是全员劳动合同制。记者、教授、医生,都只用合同说了算,虽然是花财政的钱,但你只是政府雇员,政府就是你的老板,一样接受绩效考核,一样缴纳社会保险。取消编制内、编制外的区别,也取消三六九等的行政级别。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针对的就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按照意见给出的路径,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老的事业单位人员,基于历史现实,一刀切确实不公平。但是,可以将这种特殊待遇体现在合同中,延续已有的待遇就可以。

 

改革须协同推进

 

经济观察报: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看起来很长。涉及了养老保险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内容,正在推进的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也涉及事业单位改革,这之间是什么关系?

 

顾昕:事业单位改革本来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囊括多个具体领域的改革,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等,这些领域的改革,这些年也都在推进,但失去系统改革的支撑,相互间无法配套,往往效果不好,推进到一定程度就停滞。

 

另外,分领域的单项改革,同样需要事业单位改革协同推进。例如公立医院的改革中,医生就是事业编制,要解放医生,让他们成为职业医师,摆脱单位的束缚,就需要事业单位改革的协同推进。因此,舆论一直呼吁事业单位改革要有整体部署,在单项改革取得突破的同时,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也制约着改革整体进展。意见的出台,也是解决这个矛盾。

 

经济观察报:在原来的方案设计中,还曾经划出过一个公益三类,后来担心分类过多,增加改革和管理难度。才将三类并入公益二类。在分类改革中,关于公益性的判定,您认为怎么来具体划分?

 

顾昕:具不具备公益性,还是那句话,先让市场来判定。市场提供不了的服务,而人们又客观需要,需要出钱来购买,那这就是公益性。人为的区分公益性,必然带来争议。现在虽然给出了划分标准,但现实中,很多单位的属性庞杂,还需要认真切割。下一步,公益性肯定会成为争夺的焦点,我想一定会出现人人喊公益的局面,因为谁是公益性,就能得到财政投入,这必然是一次激烈的利益博弈,这也就是难点所在。

 

经济观察报:有观点认为,现在涉及事业单位改革的部门,既有中央编办、也有人社部、财政部等,属于多龙治水的局面。在国务院,是否应该设立一个更高的机构,统筹推动改革?

 

顾昕:成立一个机构,无非就是采取部际联系会议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我认为设立不设立这么一个机构,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设立了,不给予相应的推动改革的权限,仍旧叠床架屋,也不利于改革。改革的关键,是明确改革时间表,把改革步骤具体化,并强有力地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