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 26th

You are here: 研究与评论 国际关系 拂尘缅甸

拂尘缅甸

E-mail 打印 PDF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缅甸会变得更加乐观、开放和自信。到那时,缅甸的政治家会小心翼翼地,把一片片政治碎片收拾起来,拼成一副完整而精美的图画

 

 

拂尘缅甸

何帆/文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2年03月31日

 

乔治·奥威尔1903年出生于原属印度的孟加拉。他的父亲是印度总督府鸦片局的一名基层官员。到了要上学的时候,奥威尔回到了英国。1921年,奥威尔从著名的伊顿公学毕业,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办法像其他同学那样到剑桥、牛津上大学,而是到了当时已经成为英国殖民地的缅甸,成了一名助理地区警监,负责搜集当地犯罪团伙的情报。奥威尔以缅甸为背景,写过一部小说《缅甸岁月》,他后来还写了一篇更精彩的短篇小说《猎象记》。

 

 

依稀旧梦

奥威尔自己的缅甸岁月是青涩而暗淡的。他曾在曼德勒住过。关于曼德勒,他写到:“这里尘土飞扬,热得令人难以忍受。曼德勒盛产五样东西,都是以‘P’开头:佛塔(pagodas)、贱民(pariahs)、猪猡(pigs)、传教士(priests)和娼妓(prostitutes)。”在《猎象记》中他写到:“在下缅甸的毛淡棉,我遭到很多人的憎恨。在我的一生中,我居然这么引起重视,也就仅此一遭而已。”

这个孤傲的年轻人沉浸在自己的落寞之中,他没有真正领略到当年缅甸曾经拥有的风韵。英国人在1885年彻底占领了缅甸,随后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行省。印度是大英帝国的一颗璀璨明星,英国人把缅甸当做是护卫印度的东部堡垒。在20世纪初期,缅甸的繁荣程度超过了印度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缅甸的人均GDP至少是中国的两倍以上。印度人大量流入缅甸,就像中国沿海开放之后,四川或湖南人纷纷奔赴广东和海南。

20世纪20年代,仰光是世界上移民人口最多的城市。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了当地的缅人,华人也在这里寻找做生意的机会。仰光还有来自欧洲、美国、南美的移民,当时的热闹程度堪比新加坡,比中国香港还风光。轮船定期从仰光开往加尔各答。飞机刚刚问世,就有航班从仰光飞往雅加达、悉尼、伦敦和阿姆斯特丹。

那时,缅甸是一个充满着东方风情,又向全世界敞开胸怀的国度。吉卜林在19世纪80年代曾经游历缅甸,他写下了一首诗歌《通向曼德勒之路》。诗中写到:“曼德勒之路啊,那里有阳光、棕榈和叮叮作响的风铃。”20世纪20年代,智利诗人聂鲁达曾经在仰光做过外交官。大约在同一时候,毛姆从仰光一路走到海防,穿越了缅甸、暹罗和印度支那,写下了一本风趣机智的游记《客厅里的绅士》。

被缅甸吸引来的不仅仅是文人骚客,这里也是淘金者的天堂。缅甸盛产稻米、柚木、石油,还有各种各样的矿产:钨矿、银矿、铅矿、锌矿、锡矿。赫伯特·胡佛在没有当上美国总统之前,曾经是一名找矿的工程师。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球。就在缅甸和中国接壤的地方,胡佛找到了银矿,自己开了公司,赚了一大笔钱。这让他对缅甸人有非常好的印象。他说:“缅甸人是亚洲唯一的真正幸福和快乐的民族。”BP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很少人知道,这家公司的前身之一是缅甸石油公司(Burmah Oil Company)。

这段风光的日子很快就消逝得无影无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日本在1942年5月占领了缅甸。缅甸人认为,日本能够帮助他们反抗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当日本军队打过来的时候,缅甸人夹道欢迎。但日本根本就没有打算解放缅甸。英国军队在缅甸惨败之后耿耿于怀,想收复失地。罗斯福总统对缅甸人殊无好感,对帮助英国收复缅甸更没兴趣。他下令开辟缅甸战场,是为了保障盟军对中国的补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甸是东方的一个重要战场。然而,无论怎么重要,缅甸不过是外国军队交战的战场。无论谁胜谁败,留给缅甸的都只是战后的一片瓦砾。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英国重新占领了缅甸。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耗尽了大英帝国的元气。邱吉尔十分不情愿放弃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他曾经说,我出任首相不是为了给帝国主持葬礼。但他已经阻挡不了印度、缅甸的独立。大英帝国的最后一位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对圣雄甘地说:“我们走后,你们很快就会陷入混乱。”甘地说:“是的,但那也是我们自己的混乱。”

缅甸如愿以偿的实现了独立,也不出所料的带来了“自己的混乱”。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昂山将军就在日本人的支持下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他率军和日军一起参加了对英军和中国远征军的战斗。1944年日本败退之后,昂山又投奔美英,带领部队追击溃逃的日军。1947年昂山遇刺身亡。1948年缅甸正式独立。独立之后,缅甸很快陷入了内战。

内战的起因之一是政治上的分裂。缅甸共产党曾经是追求独立的缅甸民族主义者的精神导师。1939年缅甸共产党成立的时候,昂山当选总书记。他曾代表缅甸共产党,想到延安找中国共产党。但到了厦门就被日军软禁。昂山权衡之后,觉得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实现缅甸独立或许不失为良策,最后从共产主义者变成了民族主义者。缅甸独立之后,当局开始在各地逮捕共产党员。缅共随后转入农村,领导土地革命,开展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武装斗争。内战的起因之二是民族间的冲突。缅族在缅甸人口中约占70%,但还有很多其他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偏僻的山区。历史上这些民族一直是独立的,并不归缅甸皇族统治。英国人来了之后,才把周边的这些民族收编到缅甸之内。缅甸独立后,忽视了这些少数民族要求自治的声音,于是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内战。

1958年,缅甸出现军事政变,以奈温将军为首的军政府上台。缅甸从此进入了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军政府执政时期。军政府时期,缅甸逐渐与世隔绝。当东南亚其他国家像一排大雁一样,次第起飞,陆续实现了经济繁荣的时候,缅甸却关上了通向外部世界的门窗。西方国家对缅甸实行长期的经济封锁和制裁,所有的西方公司都在缅甸销声匿迹了。这里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没有星巴克和希尔顿,没有IBM和苹果。缅甸收到的国际发展援助,比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少。就连邻国老挝,人均得到的国际发展援助都比缅甸的十倍还多。

繁华旧梦,已经依稀难辨。缅甸曾是一颗那么晶莹的珍珠,如今却掉落在经济落后的尘埃之中。

 

中国之南

即使被掩埋在尘埃之中,也没有人能怀疑缅甸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

缅甸并非是一个小国。它的国土面积比英国和法国都大。从地图上看,缅甸像一只在空中飞扬的风筝。它的东北部是掸邦高原,横亘着一片崇山峻岭,与中国、老挝接壤。掸邦高原的面积几乎相当于英格兰,这里的人主要是掸族,信奉佛教。掸族又可以细分为30多个较小的民族,他们皆和中国云南的傣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族同出一系。西北部是连绵不绝的那加-若开山脉,像一道天然的屏风,分开了南亚和东南亚两个世界。这里居住着克钦族、那加族等。受英国人的影响,很多克钦人信仰基督教。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和孟加拉国接壤。东南与泰国交界,两国的边界线蜿蜒南下,将一道狭长的半岛分割成两半。缅甸的中部是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三分之二的缅甸人口居住在伊洛瓦底江平原。东北部有水流湍急的萨尔温江,在中国境内叫怒江。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缅甸的重要性在于,它恰好坐落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之间。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吴丹的孙子,缅裔作家吴丹敏(Thant Myint-U)最近出版的一本关于缅甸的书就叫做《中国和印度相遇之地:缅甸和亚洲的新十字路口》。

英国人还没有占领缅甸的时候,就已经想过,把缅甸当成通往中国的后门。英国人原本有一个宏伟的计划,想从加尔各答出发,修一条铁路,经过缅甸,直接到达中国长江流域的各个城市,但后来却发现,这根本不可能。从加尔各答向西,是无法逾越的群山和雅鲁藏布江。如果这条路行不通,那么能不能先用轮船把货物从加尔各答运到仰光,再从仰光沿着伊洛瓦底江逆流而上,最后到达中国呢?1885年,英国人在曼德勒打败了缅甸最后一个皇帝之后,马上开始从曼德勒出发,向北修铁路,一直修到了距离中国边界不远的地方。但再往前,又修不动了。英国人忽然意识到,即使把铁路修到了中国境内,还是到不了中国的腹地。从中国的边界到昆明,路程几乎和从巴黎到罗马一样远。当时中国国内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政局动荡,所以通向中国的铁路,到了离中国只有一箭之遥的地方停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连接缅甸和中国的通道才真正建成。各种战时物资,源源不断的装上火车或汽车,从仰光运往曼德勒,再从曼德勒翻越群山,经过眉苗到腊戌。从腊戌到昆明,是一条新修的将近1000公里的滇缅公路。为了修建滇缅公路,中国调集了20万名劳工。这些劳工中,青壮男子很少,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背着背篓、拉着石碾,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修出了这条抗战时期的生命线。1941年,日军迅速侵入东南亚,1942年3月切断了滇缅公路。盟军一边用飞机“飞跃驼峰”,从印度飞过青藏高原向中国运送物资,一边加紧修筑另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从印度东北部的雷多出发,经过缅甸的密支那,然后分成南北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连接。这条公路被蒋介石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但史迪威公路通车不久,盟军就将日军赶出了缅甸。再过几个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二战”很快就结束了。史迪威公路也逐渐被废弃。

“二战”之后,中缅关系起初非常友好。缅甸是苏联阵营之外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狂热中,中国开始“输出革命”,支持缅甸共产党,最终导致两国交恶。直到中国结束“文革”,转为更为务实平和的外交政策,两国关系才有了好转。

中国经济对缅甸的影响,就像一滴饱满的墨汁掉在了宣纸上,很快就浸洇成一大片。尤其在缅甸靠近中国的边界,更是热闹非凡。在掸邦北部聚居着果敢、佤族等少数民族,果敢其实就是生活在缅甸的汉人,佤族也和汉人生活习性相仿。这些地区尽管在缅甸是偏僻的边疆,但到了这里,尘土飞扬的土路就变成了平坦开阔的公路。这些地区的用电,是中国的电网供应的,手机使用的是中国电信的网络。在仰光都用不了的黑莓手机,在这里信号畅通无阻。仰光的街道上跑的是破旧的二手汽车,在这里到处能看到各色崭新的SUV。人民币是最流行的货币,反而很少有人用缅币。

但是,对中国来说,缅甸真正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熙熙攘攘的边境贸易,不是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的柚木和玉石。缅甸是中国破解“马六甲难题”的关键。

在马来半岛的南部,是全长1000多公里的马六甲海峡,最窄处只有37公里,主要的深水航道不过两三公里。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油轮不得不通过马六甲海峡,全世界海上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得不通过马六甲海峡。中国进口原油的五分之四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这里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海上生命线。但马六甲海峡自古就不安宁,19世纪海盗猖獗,20世纪周边战事不断。可以设想,只要切断马六甲海峡,就可以牢牢的扼住中国的咽喉。

要想破解马六甲海峡之谜,就必须找到新的通道。曾经商议过的方案,包括从巴基斯坦直达中国新疆的中巴输油管道,从孟加拉国通往西藏的中孟输油管道,在泰国克拉地峡开凿一条运河,以及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输油管道、中国和哈萨克之间的输油管道等等。在这些方案中,最简单有效的莫过于中缅石油管道和铁路方案。

想象一下,如果这一方案最终能够实施,将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中国和缅甸。和美国不一样,中国只在东部有海岸线。中国没有自己的加利福尼亚。而美国历史学家特纳曾说,美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西部拓殖史。美国的经济扩张,甚至民主制度,都得益于西进运动。中国在近年来大力推进西部开发,要想给西部开发带来活力,离不开西部的对外开放。仅仅通过陆地对外开放,辐射范围有限,如果打开通向印度洋的通道,才能形成中国的“新边疆”。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都能得到更广阔的新天地。发展经济学指出,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主要契机就是和一个强大的增长极联系起来。和中国联通,也是缅甸经济破茧而出的第一步。

 

印度之东

只要中国人来了,印度人一定会随后赶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之间,一直存在着微妙的竞争关系。

印度刚独立之后,尼赫鲁总理奉行的是一种充满理想主义的外交政策。他认为,印度和中国将成为风起云涌的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当美国提出,可以帮助印度得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时,尼赫鲁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因为美国不会给共产党中国同样的待遇。但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纠纷始终没有解决。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印度军队只接受过平原作战的训练,根本没想过还会在寒冷的高原打仗,而中国的军队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场战争以印度惨败告终,也给印度军方带来了长久的心理阴影。1958年,尼赫鲁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中印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两个国家都是刚刚独立的“新国家”,而且,“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在边界线上相遇”。尼赫鲁谈到,中国和印度之间自古都有缓冲地带。他指的是西藏。但中国和印度真正的缓冲地带是缅甸。

尽管中国经济对缅甸的辐射力大大超过印度,但历史上,缅甸和印度之间的联系远比中国密切。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缅甸曾经是印度的行省,直到1937年才从印度脱离出来。当年,大量印度人迁移到缅甸。1931年,印度人已经占缅甸总人口的7.5%。在1941年日军侵略缅甸之前,居住在缅甸的印度人大约有110万人。缅甸刚独立时,印度和缅甸的关系处在蜜月期,印度的尼赫鲁总理和缅甸的吴努总理都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人。但缅甸军政府执政之后,双方的关系急转直下。上万名印度人在缅甸独立的时候就走了。1964年,又有40万印度人被驱逐出境。昔日穿梭如织的加尔各答到仰光的航班也停运了。

印度和缅甸的关系在上世纪70年代略有好转,1987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缅甸。但世事难料。一年之后,缅甸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抗议、民众示威。印度随后对缅甸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政策。这里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正如中国在政治狂热的时候支持缅甸共产党,印度一向标榜自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政治,所以一直支持亲西方的缅甸反对派。这里面也有豪族之间的亲密联系。拉吉夫·甘地是尼赫鲁的外孙,他们一家和昂山一家是世交,和军政府推翻的缅甸前总理吴努也关系甚好。缅甸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昂山素季是昂山将军的女儿。她的母亲曾任缅甸驻新德里大使。昂山素季小时候在印度上学。1993年,印度政府授予昂山素季一项最高荣誉:尼赫鲁国际理解奖。印度对待缅甸的政策比西方国家还要强硬。西方国家不过对缅甸实行经济制裁,印度还直接向缅甸的反对武装组织提供资金和其他支持。

但激昂的外交政策到头来还要服从于惨淡的现实,印度无法负担和缅甸彻底交恶的代价。

英国人离开的时候,把英属印度殖民地分成了两半。中间是印度教徒居多的印度,两边是穆斯林建立的巴基斯坦。到20世纪70年代,巴基斯坦又分裂为西部的巴基斯坦和东部的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兄弟阋墙,几乎耗尽了两个国家的精力。

中国是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落后。印度则恰恰相反,西部地区发达,东部地区落后。由于印度的主要精力被西边的巴基斯坦牵制,东部印度逐渐开始衰落。印度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有两块,一块从首都新德里南下,到达南边的海滨城市孟买。另一块是在印度南部的金奈和班加罗尔之间。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已经是世界有名的IT业外包中心。但过了班加罗尔,再往东去,就到了印度的落后地区。加尔各答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但在印度独立之后越来越衰败,如今已经和仰光差不多一样落后。

比东部更落后的是印度的东北部。印度东北部主要包括七个邦:阿萨姆邦(Assam)、梅加拉亚邦(Meghalaya)、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那加兰邦(Nagaland)、曼尼普尔邦(Manipur)、米佐拉姆邦(Mizoram)、特里普拉邦(Tripura)。这里山高谷深,地势复杂,混居着各个民族,大多过着贫困的生活。印度独立之后,这里更是成了一片被遗忘的荒凉之地。孟加拉国从印度中独立出去,几乎切断了印度东北部和外部的联系。从孟加拉国的达卡或锡尔赫特(Sylhet),如果能直接修铁路或高速公路到阿萨姆邦的首府高哈蒂(Gauhati),也许要不了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如今,要想从印度东北部出海,必须绕一个大圈子,先向西走,经过一个狭长的咽喉地带,最窄处只有30公里,然后折向南方,到达加尔各答。坐火车走完这段路程,至少得需要18个小时。印度东北部就这样被囚禁在落后之中。往北,是罕有人烟的喜马拉雅山脉;往南,是贫穷且人满为患的孟加拉国;往西,是印度落后的农村;往东,是几乎一样封闭和落后的缅甸。

印度东北部原本就不属于印度。阿萨姆邦过去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19世纪初期,缅甸占领了阿萨姆邦。后来,东印度公司打败了缅甸皇帝,阿萨姆才到了英国人手里。一开始,英国人也不知道拿这块偏僻的土地干什么。后来,英国人偶然发现了山坡上的野茶树,才发现阿萨姆的经济价值。1835年阿萨姆茶叶公司成立。大批印度人随后涌入,充当管理人员和劳工。印度独立之后,印度东北部从没有被中央政府重视,一任这里的人们在绝望的贫穷中挣扎。当地的人们越来越不满意,反叛武装应运而生。除了势力较大的阿萨姆独立军,在其他各邦,如曼尼普尔、那加兰地,也有各种各样的游击队和地方武装。这些反叛武装聚集在印度和缅甸接壤的地方,活跃在深山老林之中。为了遏制反叛武装,印度不得不调整政策,加强和缅甸政府军的合作。1995年,印度军队和缅甸军队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印度也逐渐看出,经济落后是导致东部、东北部政局动荡的深层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印度提出了“向东看”(look east)政策,希望通过加强和东南亚各国的合作,推动印度东部、东北部的发展。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东南亚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离印度都很远。离印度近的国家如缅甸、老挝,是东南亚各国中最贫穷的。印度和缅甸之间的贸易并未对印度东北部的发展带来多大的影响。事实上,印度和缅甸之间有时候甚至难以直接完成贸易结算,大部分印度和缅甸的贸易要通过新加坡中转。到了21世纪后,印度官方对“朝东看”政策渐渐冷淡了。他们看重的是“向东南亚看”,印度东北部再次受到了冷遇。大部分印度人对印度东北部都很陌生。很少有印度官员访问过东北部、了解东北部的实际情况。在印度政府的计划中,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是设计一条铁路,从基里巴穆(Jiribam)连接缅甸的摩里(Moreh),直通河内。对印度来说,要想从西到东打通通向太平洋的通道,缅甸将是最重要的一个棋子。但这枚棋子,迟迟未能落下。

中国想要从北到南,印度想要从西向东,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怀抱举国腾飞的宏大梦想,注定要在缅甸交汇。实现这一宏伟梦想的困难在于,缅甸是个落后国家,连接的又是中国的落后地区和印度的落后地区。缅甸的经济发展,不会是“被邀请的发展”,不是得到赠送的舞会门票之后,直接入场狂欢就行。只有拿出当年修筑滇缅公路那样的血汗,才能铺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通道。

 

政治拼图

有了天时和地利,还需要人和。稳定的政治秩序是经济繁荣的前提。但是,缅甸的政局会出现动荡吗?在西部和东部的偏僻山区,反政府武装的枪声此起彼伏。昂山素季199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了世界知名的政治人物。知道昂山素季的人,比知道缅甸到底在哪里的人都多。继1988年缅甸数十万群众上街游行之后,又出现了2007年的“袈裟革命”和2008年的“纳吉斯革命”。对缅甸军政府的不满在慢慢的积聚,一开始是文火慢炖,到最后会不会突然沸腾?

缅甸不是朝鲜,也不是古巴。一方面,尽管缅甸有150多年的殖民历史,而且西方长期对缅甸实行经济制裁,但是,缅甸不像朝鲜和古巴那样,有一个清晰可见的敌人。缅甸周围的国家没有哪一个会对其发动侵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缅甸军政府,都出现了一些政策的松动。如果一个社会出现慷慨激昂的民族主义,要么这是一个普遍贫穷的国家,比如朝鲜和古巴,要么这是一个经济快速扩张的国家,比如印度和土耳其,但缅甸是一个既贫穷,又有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社会内部对阶级之间的矛盾的焦虑,远远超过对“帝国主义敌人”的关注。

另一方面,缅甸也缺乏超凡魅力型的领袖。在朝鲜和古巴这样长期对外封闭的国家里,意识形态的宣传强化了领袖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不能被人民爱戴,至少也要让他们畏惧。超凡魅力领袖是这些政权统治的基石。但是,在缅甸军政府内部找不到这样的人物。据传,缅甸财政预算中至少要有一半用于维持内部的稳定。这一数据未必准确,但至少能折射出缅甸政治的现状。社会各阶层对现政权都不满。受到西方影响的富有阶层和中产阶级对政府不满,因为他们没有言论自由和政治自由。年轻气盛的学生们不满,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激动人心的变革。城市和农村的贫苦百姓不满,因为他们在这样的一个鱼米之乡,居然还时常会有稻米和食用油的短缺。就连远离俗尘的僧侣们都不满意,尽管军政府曾经热心的支持在缅甸召开世界佛教徒大会。

有意思的是,或许,恰恰是因为缅甸军政府控制不了整个政治和经济体系,才使得大众能够暂时容忍目前的局面。缅甸是个很贫穷的国家。工业只占其GDP的8%,出口相当于马来西亚的2.6%。军政府不善管理经济,没有收入的话就印钞票。市场受到野蛮干预,到处都有价格扭曲。缅甸实行双重汇率,有时候甚至三重汇率。道路破败,电力匮乏。由于缺电,有时候夜间城市里一片漆黑。但是,黑市在缅甸非常猖獗,老百姓需要的日常用品大多可以在黑市上买到。廉价的中国产品从边界流入曼德勒,再从曼德勒流入仰光。在街边的旧书摊上,到处可以看到奥威尔的《缅甸岁月》。如果你再向老板询问,他就会从箱子里偷偷的拿出来一本《1984》。正是由于军政府无法完全控制偏僻的山区,这些地方的反政府力量逐渐失去了闹独立的积极性,转而致力于发家致富。昔日毒品交易盛行的“金三角”已经大不一样。过去的贩毒头领修建了“禁毒博物馆”。当然,这是因为他们有了新的生财之道。他们改为开赌场了。

缅甸不是韩国,也不是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国家也曾是军政府执政,但在军政府执政期间实现了经济起飞。韩国的经验是实行了开明专制主义。军人总统会把部长、企业家、经济学家定期召集起来,讨论如何发展经济。印度尼西亚实行的是家族统治。就像家族企业的老板会关心自己的产业一样,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总统也关注本国的经济增长。缅甸军政府缺乏发展经济的强烈动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长期对缅甸实施经济封锁。由于缺乏外部的资金和技术,缅甸变得越来越落后,越落后反而越封闭,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也有西方人士呼吁放松对缅甸的封锁,但有意思的是,以昂山素季为代表的缅甸反对派强烈反对解除对缅甸的经济制裁,因为这几乎成了他们和缅甸政府对抗的唯一一张王牌。

最坏的情况,缅甸也不会变成利比亚。旷日持久的内战已经让交战的各方疲惫不堪。发展经济的愿望超过了武装斗争的信仰。时至今日,缅甸国内主要的反政府武装大多与政府签订了和平条约。比如,最大的反政府武装佤邦1989年已经与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尽管依然能够听到零星的枪声,但缅甸军政府大体上仍然能够控制国内的政局。缓慢的政治变革正在发生。地缘政治的变化使得缅甸军政府开始采取更加灵活和机会主义的政策。中国对缅甸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印度也不甘落后。2004年印度尼西亚发生海啸之后,美国的海军就以提供援助为名,悄悄的进入了东南亚。随着“重返亚洲”的呼声高涨,美国对缅甸也不再横眉冷对,而是暗送秋波。在这样的博弈之中,缅甸军政府很可能会更加左右逢源。

最好的情况,缅甸会变成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长期的政治内耗慢慢消退,局势逐渐趋于稳定,被压抑的求富、求变的欲望被释放出来,一个长久沉寂的国度会突然爆发出火一般的热情。即使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但好比江水在山谷内千回百转,终于挣脱了束缚,一定会奔涌向前,一泻千里。经济增长也是政治变革的催化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缅甸会变得更加乐观、开放和自信。到那时,缅甸的政治家会小心翼翼地,把一片片政治碎片收拾起来,拼成一副完整而精美的图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