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将给更多国家带来机会,全球经济格局将因此出现变化
十二五规划的全球效应
曾铮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0年11月18日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在经历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之后,逐步走入一个调整和转型阶段。“十二五”规划充分考虑了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基本世情,力求在规划制定中,“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为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十二五”规划将不仅仅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而且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的全球经济
“十二五”时期世界将进入“后危机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其表现为世界经济在结构变动过程中的逐步复苏。在这个阶段,由于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经济的重心和主题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及其主题的变化表现为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全球经济发展重心将“回归”实体经济领域。相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实体经济承受范围,是产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基本特征,它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社会信用的扩张,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甚至超过了实体经济。以美国为例,2007年其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发展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化”极为严重,成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由此,“后危机时代”,通过金融体系“去杠杆化”挤压经济中的“虚拟泡沫”,使整体经济发展重心回归实体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一大特征。
第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将“重塑”经济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失衡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危机后必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结构将出现一次大的调整。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点在于各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体现为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此,各国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世界经济重新平衡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三,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人类应对经济危机并最终摆脱危机“后遗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外战争和国内革命,另一种是新技术革命。其中,实施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交易成本较低,是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去危机”手段。1857年,以生产过剩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英及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企业在此次危机中纷纷破产。但是,之后十年内,以电气化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注入了增长动力,使这些国家迅速摆脱危机,走上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而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产业革命的发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源泉。由此,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而本轮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第四,全球经济发展亮点将“凸显”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迹象趋于明显,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增长”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标准模式”,各国只有在这个基本模式框架中寻找符合本国的发展路径,才能融入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促使本国经济良性发展。“低碳技术”可能成为“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方向。在“低碳技术”推动下,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创造“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新增长动力,寻求经济的“绿色增长”,将是“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遵从的主题。
第五,全球经济合作主题将“锁定”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各国经济迅速下滑,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由此,各国开始强调地区合作的地域开放性和领域协调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有加快的迹象。例如,欧盟通过地中海联盟扩大了区域合作的边界,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决定加强合作,西半球国家决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等。与此同时,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也是此次危机中区域一体化的亮点。由此,“后危机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迎来新的高潮。
“十二五”规划的全球战略
从本质上来说,“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案。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针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和新调整,“十二五”规划中比较系统的“蕴含”了中国政府的“全球战略”。
第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内外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将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政府民生投入,以及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多重措施,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同时,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最终,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并以此促使中国从“外供型”经济转向“内供型”经济。
第二,加快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十二五”规划将通过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等措施,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促进出口结构的转型,加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和升级,力争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办公室”和“世界总部”。
第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全球科技革命进程。“十二五”规划将通过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和将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等措施,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力争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共同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同时,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融入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
第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化国际经济合作关系。“十二五”规划将通过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及引导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等措施,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并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全球效应
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其对世界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超过了过去一百年的任何一个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将产生巨大转型,这将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下,这些影响可能只存在于理论的逻辑分析之中,但是对于它们的认识有助于对未来我国影响世界的机理作出正确的判断。综合来说,“十二五”时期以及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全球“经济图景”可能出现五个重大变化。
首先,经济转型发展将会开启我国市场,通过需求拉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未来五年,世界将处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最大的“公敌”就是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需求不足,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消费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随着发达国家“去杠杆化”过程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影响,这些国家的消费率很有可能还要进一步下降。“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通过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和推进城市化开启国内压抑已久的“消费需求”,这无疑将给世界打开一个巨大的有效需求“潘多拉宝盒”。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外高端商品涌入我国,我国也将逐步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主要终端。
其次,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经济内外平衡,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全球经济失衡的本质是主要国家经常账户失衡,经常账户失衡的表现是全球贸易失衡。“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将促使我国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而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也将提高资源使用的成本。与此同时,国内消费的增长将有助于我国进口贸易的扩张。成本的上升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使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出现转变,我国经济将努力实现内外平衡发展,这将极大助力于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在不远的未来,人们将看到,我国的各大港口的码头上更多堆放的是满载进口货物的集装箱,我国消费产品的标准将随着进口商品在全球份额的提升而成为国际标准。
再次,我国经济转型将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国外消费者使用我国制造廉价产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0%左右,而其出口产品以生活必需品居多。“十二五”期间,随着劳动力价格和资源价格的提升,“中国制造”的成本也将提升,价格上扬将通过出口输出到世界各国。一位美国的记者曾经写了一本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的书,细数中国商品对其生活的重要性。短期内,由于“消费惯性”,国外消费者很难离开中国的商品,但是他们再也享受不到极为廉价的生活日用品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廉价的“Made in China”已经成为历史。
此外,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方式的支点,世界新产业革命中将出现中国的声音。“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大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未来五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我国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产业,基本涵盖了世界新技术革命可能产生的主要领域。可以看到,自明代之后,中国又开始逐步接近世界经济发展的技术边界,中国将在新的产业革命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可以预见,未来更多的新产品将贴上“Create in China”的标签,而诺贝尔奖的名人堂中也会出现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名字。
最后,我国经济转型将给更多国家带来机会,全球经济格局将因此出现变化。过去三十年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基本是四分天下,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属于第一阵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属于第二阵营,包括中东在内的资源型国家属于第三阵营,而非洲、亚洲和南美一些落后的国家属于底层的阵营。全球化浪潮把前三个阵营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却排斥了第四个阵营国家。“十二五”时期,国内经济转型将使我国逐步从“经济依附者”的角色逐步转换为“经济主导者”的角色,加快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使国内产业面临向外转移,而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也给国内资本更多走出去的机会。这些对外经济的转变,将会带给包括亚洲发展中国家和非洲贫穷国家更多经济发展的机会,可能推动第四阵营的迅速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当中。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我们将看到更多的国家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而受益,我国也将给世界贫穷国家带来新一轮的“国际化红利”。
曾铮为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博士,长策智库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