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 22nd

You are here: 研究与评论 国际关系 曾铮:“十二五”规划将给中国带来巨变

曾铮:“十二五”规划将给中国带来巨变

E-mail 打印 PDF

在未来五年或者十年,在“十二五”规划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图景”可能将出现五种显著变化

 

曾铮:“十二五”规划将给中国带来巨变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0年10月19日

 

十二五时期,随着“增量改革”基本结束,中国“存量改革”大幕即将拉启

 

为什么“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转型”

 

“十二五”时期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生潜在变革的重要五年,全球经济发展将发生重大转型。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可能进入全面转型的时期,世界经济发展将步入“结构再平衡”和“新产业革命”阶段。首先,全球经济将处于逐步从失衡向再平衡转变的适应期,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将面临深度调整;其次,全球经济将处于逐步从产业全球化向产业去全球化转变的剧变期,全球产业格局将面临激烈竞争和重新洗牌。

 

对于中国而言,“十二五”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将进入“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创新”阶段。首先,中国经济将处于从内外失衡向内外平衡转变的过渡期,内外需求结构将面临巨大变化;其次,中国经济将处于从低成本产业阶段向高附加值产业阶段转变的转型期,整体产业结构将面临整体调整。

 

如何理解“十二五”规划背后的政策逻辑

 

中国“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这一主线在“十二五”期间的具体体现就是,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进一步深入改革和转变开放方式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四大主要任务。

 

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有两个。首先,中国将加快需求的转型,表现为需求结构的转变,重点在于扩大消费需求。在消费需求内部,居民消费率的下降速度最快,所以需求结构调整将重在扩大居民消费。而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将紧握两个“抓手”,一个是推进“城市化”,另一个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其次是供给的转型,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产业结构滞后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偏重加工制造,产业结构失衡,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二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附加值低,难以控制全球价值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策略将从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方面入手。

 

从体制改革角度出发,“十二五”时期,随着“增量改革”的基本结束,中国“存量改革”的大幕即将拉启,其本质是通过全方位推动整体经济体制的改革解决“经济存量非合理”的沉疴。从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的不同层面出发,“十二五”时期,中国将把“创造内需”和“调优供给”作为“存量改革”的两个轮子。从调整需求结构的角度来说,将会重点推进两项改革:一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释放中低收入阶层消费需求。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进程,深化城镇化进程,调整城乡二元结构,启动城乡“双极”消费冲动。从优化供给结构的角度来说,也要加快推进两项改革:一是,加快垄断性服务行业的改革攻坚,加快垄断行业领域的改革步伐,加大引入民间投资力度,提高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环境;二是改革要素价格体系,特别是资源价格体系,使资源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改变 “低成本”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所有改革推进的前提是政府转型,没有政府转型的突破,改革就难以深化,经济结构难以调整,发展方式难以转变。因此,“十二五”时期,中国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推动政府从经济建设型到公共服务型转变。

 

 

“十二五”规划将如何改变中国的经济图景

 

“十二五”规划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文件,它将为中国未来谋划发展和改革的主题。这一规划涉及的转型战略和改革措施领域十分宽泛,可能波及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从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整体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在未来五年或者十年,在“十二五”规划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图景”可能将出现五种显著变化。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各地政府“GDP崇拜热”将逐步消退。“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将一改过去单纯以寻求经济高速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高质增长、包容性增长和绿色增长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特点,经济增长目标也不再以“保八”作为亘古不变的“铁律”。在经济增长理念改变的影响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标准也将从单纯依据GDP增长速度转变为综合考虑GDP增长质量,这将促使中国地方经济粗放型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改变,地方“投资冲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结束。在这种情形下,“十二五”期间,过去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疆域内“城市处处是工地”的现象将逐步减少,经历了近三十年机器轰鸣的中国大地也将渐渐回归平静。

 

其次,经济结构将呈现出消费主导型特点,国内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将摆脱过分依赖对外贸易的现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手段,逐步扩大居民消费,消费率很可能增加到60%以上,而居民消费率也将增长到55%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稳步上升。随着消费总量的快速上升,中国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从以“衣、食、用”为主逐步向以“住、行、康、体”为主转变;物质产品消费将下降,而精神产品消费将上升。可以预见,中国将成为世界奢侈品的主要市场,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将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中国的文化市场也将“爆棚”增长,中国影片夺取奥斯卡奖的概率越来越大,东方式的“好莱坞”也会在不久后出现在中国某个中心文化城市。

 

再次,包容性增长模式将惠及农民,农村面貌整体将出现较大的改变。继续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是“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而农民问题更是这一重点的“重中之重”。“十二五”规划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实现农民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农村将享受和城市平等的公共服务,这将促使农村地区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如果看到高级轿车飞奔在中国的通村公路上,或者农民手持苹果iPod阅读小说,你千万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这就是中国农村未来可期的发展景象。更甚,有可能更多的城市居民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逐步“回归”农村。几千年来,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别将在中国“渐行渐远”。

 

此外,地区间将实现协调发展趋势,中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金融危机以来,受到外贸萎缩的影响,作为中国经济传统引擎的沿海省份经济增速出现滑落,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却是“异军突起”。“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将实施更为平衡的地区发展政策,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成本后发优势将得以凸显,沿海地区的产业将由于成本约束逐步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大量转移,中西部地区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中西部地区成为未来中国经济主要动力之后,“外出打工”、“民工潮”、“春运高峰”和“留守儿童”等特定语境下的专用词汇将成为历史,代替它们的将是“回乡创业”、“民工荒”、“外出旅游”和“就地创业”等新的词汇。

 

最后,资源环境问题将得到缓解,中国经济将向绿色增长靠近。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的阶段,同时城市化也在稳步推进,这两个阶段特征决定了中国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繁重。然而,中央政府在“十一五”末期明确要求各地必须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充分显示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决心。“十二五”规划很可能增加节能减排指标,并增加约束性指标的个数,中国正在力图向绿色增长模式靠近。中国政府对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异常重视,可能在“十二五”时期对国内重化工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随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持,整体产业的发展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十二五”期间,我们可能会在中国大地看到,以往遍地开花的水泥厂和钢铁厂将会逐步减少,而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将会与日俱增。但是,就中国现实发展阶段而言,这种对地区节能减排的控制毕竟是一种具有风险的尝试,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曾铮为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博士,长策智库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特约研究员;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