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国家经济“新常态” 出现的情况下,东亚各经济体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努力:一是加快国(地区)内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从过度依赖出口的模式向更加平衡的方向转变;二是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南南贸易”,逐步摆脱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三是加强区域内合作,不断提高昀终消费品的区域内贸易比重
后危机时代东亚脱钩的梦想与现实
刘洪钟 杨攻研
一、全球金融危机后东亚“V”型复苏中的新现象
美国正在为经济的二次探底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而惶惶不可终日,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市场悲观情绪浓厚,较之于欧美,东亚却已从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恢复并呈“ V”型复苏之势,其经济的发展势头令世界惊叹。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的 GDP增长率分别为 11.9%、8.1%、、10.1%、7.3%、12.0%,新加坡更是达到16.9%1。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东亚与太平洋地区 2010年全年的 GDP增长率将达到 8.6%,远高于欧元区的 0.5%和美国的 3.%2。增长势头如此强劲使得东亚各经济体显得信心十足,“亚洲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首次超过其他地区”3,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 IMF或者是 ADB都承认这个不争的事实,亚洲引领世界、经济重点转移等标题不断出现在各种报告和媒体的报道中。
不过,与东亚复苏相伴随的是一种新现象的出现,那就是,在欧美市场需求不振的情况下,亚洲经济的复苏仍然主要受益于各经济体大幅度的出口增长。自 2009年秋季以来,亚洲出口活动恢复迅速,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NIEs)和中国的出口量已达到危机前的水平。占总出口三分之一的电子产品出口在 2009年首先复苏,至今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亚洲的卓越表现使人感到困惑:首先,为什么在欧美需求不振的情况下东亚仍然能够迅速的恢复其主要的增长引擎之一—出口,并拉动经济实现 V型复苏?其次,东亚是否已经与欧美市场“脱钩”?东亚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二、对新现象的解释
对于东亚各经济体出口的大幅度反弹有多种解释。IMF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认为是三大因素在促进亚洲地区出口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首先是高科技制造业产品全球和国内库存周期的开始,在这些产品领域(如电子产品),亚洲经济体大都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其次是危机期间中国国内强劲的需求增长;第三是在全球经济下滑背景下亚洲出口商有能力提高市场份额4。IMF给出的三个因素有一定道理,但这绝不是故事的全部。
1.东亚出口地区结构的变化
危机过后东亚的出口地区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而中国是这种变化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引导者。“新三角贸易”也许正在变的不那么新鲜了。 2010年 1—7月中国的出口规模激增,而其主要增长呈现出不同于以前的新趋势,那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原来的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对“金砖四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尤其惊人,其中对巴西的出口七个月累计增幅达到 102.1%,对俄罗斯为 70.7%,印度为 40.3%,同一时期对美国出口的累计增幅却仅为 29.4%,欧盟为 36.4%5。而且,这两组国家之间的对比还不能仅从数据上比较,金融危机对欧美的打击远大于“金砖四国”,中国对欧美的出口下降幅度也要大于其它国家,因此在经历不同的下滑幅度后又经历了截然相反的反弹力度,由此可见“金砖四国”作为中国出口市场的重要性正在迅速提高。由于中国在东亚产业链中的中心地位,中国的出口方向的转移也就意味着东亚所依赖的外部市场的转移。不单单是中国对于“金砖四国”的出口大幅度增长,同时对于南非的出口也出人意料的增长了 50.9%,“南南贸易”经过长时间的沉寂以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考察东亚其他经济体,我们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2010年前两个月,韩国对“金砖四国”的总体出口增长幅度达到 67.5%,对其出口额占韩国总出口额的 32.4%,其中对巴西的增长率为 119%,对中国和印度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 70.3%和 62.5%。此外,对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也大幅增长,比如前两个月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长 119%,对东盟增长
49.2%6;1—6月份对拉美和南方共同市场的出口增幅则分别为 67.3%和 66.0%7。作为对比,前两个月对欧盟的出口增长仅为 4.9%。日本对拉美和南方共同市场的出口增幅同样巨大, 1-6月分别达到 61.1%和 63.8%,对东盟的出口也达到 61.8%。其他东亚经济体对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几乎都呈现出远高于对欧美市场的增幅。除日本以外亚洲十大经济体向 G3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从 1997年的 45.5%降至 2009年的 36.4%,而填补空缺的是发展中国家和石油出口国8。
这说明了长期被迅猛增长的“南北贸易”所掩盖的“南南贸易”的重要性在危机之后正在上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正在迅速扩大。正如 IMF的经济学家们指出的那样,如果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商业周期存在明显差异,那么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开展贸易将会使得东亚等外向型经济体对来自欧美的冲击逐渐产生免疫。这种“南南贸易”虽然绝对数量暂时仍然较少,但势头惊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东亚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东亚金融危机以后形成的“新三角贸易”再次出现了新的趋势,东亚在中国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正在努力转向,尽管只是开始,但趋势已经形成。到这里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完全展现出来。
2.“南南贸易”为什么会加速?
2000以来,中国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昀强有力的引擎。自 2008年底开始,中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力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推出包括四万亿投资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快速复苏的成绩令世界瞩目, 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 8.7%,这其中有 90%是靠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铁路、公路、机场、水利和城市电网改造等占投资比重的
37.5%。这促使中国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铝矾土、石油、木材和、机械等。中国的巨大需求为其他新兴经济体以及石油输出国的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出口空间。巴西、印尼、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大宗商品生产国,以及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大宗商品消费国,进而贯穿整个东亚生产链条,开始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原料供应国由于出口的激增而使得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制成品的消费,而其中许多制成品就是产自中国和亚洲。中国以及东亚各经济体通过大规模刺激政策,轻巧的打开了经济增长的阀门,并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共同复苏。虽然人们不应夸大上述“反馈回路”的规模,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托起整个世界,但它的确托起了世界的一大部分9。
3.“南南贸易”是昙花一现还是可以持续的?
这种“南南贸易”的新趋势是否能够持续?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整体而言,全球 GDP预计 2010年和 2011年增长 3.3%,此后有所提速,提高到 2012年的 3.6%。由于劳动生产率和人口增速快得多,预计三年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都在 6%左右,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速则局限为 2010年 2.3%、2011年 2.4%和 2012年 2.7%。由于这种较大的增长差异,
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2010年到 2012年,每年的全球需求的一半左右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它们快速增长的进口将占全球出口增量的 40%10。
由此可见,短期内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消费潜力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这必将导致未来东亚与其贸易量进一步的扩大,这种“南南贸易”在未来会有新的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持续能力。发展中国家广阔的消费市场使得东亚完全可以在这里有一番作为,以此抵消欧美经济持续的低迷。
三、东亚经济是否正在脱钩?
那么,现在是否可以得出“东亚脱钩”的结论了呢?我们认为恐怕还为时尚早。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东亚对其他新兴市场大幅度的贸易增长并未从根本上替代对欧盟市场的依赖。以中国为例,从 2000年到 2010年,尽管对“金砖四国”(除中国外)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幅度从 2.9%上升到 6.1%,而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幅度分别从15.7%和 18.2%下降到 12.8%和 16.3%,11但两相比较,前者仍远远落后于后者。
二是东亚的整个生产链在危机后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截止到 2010年 7月,中国主要进口对象国(地区)中,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位列前三甲,同比分别增长 42.78%、45.8%和 53.4%。同时中国进口增长幅度较大的基本都是东亚经济体(印度尼西亚为 60.7%、马来西亚为 76.1%、东盟 56.1%、泰国和越南均为 44.5%、菲律宾为 49.6%)。进一步分析贸易结构,中国来自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进口仍主要以零部件为主,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增长幅度远高于昀终产品,以 2010年 3月中国的进口为例,中间产品进口增长达到 43%,昀终消费品进口增幅只有 2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东亚生产链在危机过后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区域内贸易仍以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为主,而中国作为昀终的组装地和出口中心的地位未发生根本改变。
因此,东亚经济再平衡的未来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认为,在欧美国家经济“新常态” 12已然出现的情况下,东亚各经济体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努力:一是加快国(地区)内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从过度依赖出口的模式向更加平衡的方向转变;二是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南南贸易”,逐步摆脱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三是加强区域内合作,不断提高昀终消费品的区域内贸易比重。只有上述目标得到实现,我们才能讨论完全意义上的东亚脱钩,东亚经济也才能够真正进入可持续平衡增长的通道。
[刘洪钟,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策智库 GMEP特约研究员;杨攻研,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
1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韩国银行、马来西亚统计局、 NSCB、泰国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新加坡统计局。
2 World Bank(2010):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10:Fiscal Headwind and Recovery. Summer.
3 IMF(2010):“Asia Leading the Way”,Finance & Development,June。
4 IMF(2010):《地区经济展望: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引领全球复苏中期再平衡》,4月。
5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6数据来源:韩国知识经济部。
7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
8 David Pilling(2010):“More self-contained”,The Financial Times , August 10.
9戴维•皮林(2010):“亚洲经济重上崛起轨道”,《金融时报》5月 14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2616。
10 World Bank(2010):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10:Fiscal Headwind and Recovery. Summer.
11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的数据计算得出。2010年为 1-7月的数据。
12“新常态”这个概念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并成为 201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个主题词。主要包括低速的经济增长、谨慎的消费习惯、严格的金融监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