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 15th

You are here: 研究与评论 国际关系 重读亚洲经验

重读亚洲经验

E-mail 打印 PDF

短短十三年,这些曾被大肆攻击为危机之源的亚洲特色,历经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而浴火重生,并以一种全新的面目重新成为世界的样板

 

重读亚洲经验

刘洪钟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亚洲重新回到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媒体和网络等各种管道,高调宣布将于 7月 12-13日在韩国大田与韩国政府联合举办“亚洲21”峰会,旨在向世界展示亚洲成功的经济管理经验,并提炼出能被其他地区汲取的经验教训。回顾十三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颐指气使,人们不仅唏嘘不已。

亚洲金融危机前,亚洲经济发展的辉煌业绩在世界范围内曾广受褒扬,并被世界银行喻之以“东亚奇迹”。坚定的开放主义、迅速的资本积累和技能形成、强有力的政府、密切互动的政企关系,以及有竞争力的私人部门被认为是创造奇迹的重要因素。然而,就是在一种“看上去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在 1997年 7月不期而至,并迅速在亚洲地区蔓延,曾经的亚洲“龙”、亚洲“虎”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始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最终演变成整个亚洲地区的大萧条。危机加剧的同时,西方学术界也不忘火上浇油,良好的政企关系转而被披上“权贵资本主义”、“裙带资本主义”、“政企勾结”的外衣,有竞争力的私人部门则被暗箱操作、落后的治理结构所取代。

在这种突然的灾难面前,新兴的亚洲一时手足无措。尚未学会相互合作共克时艰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最终不得不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然而,被市场原教旨主义所挟持的 IMF的救助计划并未使亚洲市场恢复平静,相反,苛刻的援助条件迫使受援国不得不削减医疗和教育开支,从而加剧了民生的苦痛,并带来长期的后遗症。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甚至愤怒地指责 IMF趁火打劫,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殖民主义”。

危机和被嘲弄的耻辱给亚洲国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危机后各国政策制定者们决心通过制度重构来建立一套保护机制,以抵御经济的波动。重构金融和公司治理制度,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更加坚定地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以此大力积累外汇储备,成为各国普遍的做法。与此同时,实用主义至上的亚洲国家终于意识到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各种制度化的合作机制雨后春笋般竞相出现,清迈倡议框架内货币互换机制的构建,各种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为亚洲国家的重新复兴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中国崛起及其逐步取代日本成为亚洲各国最主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则为亚洲经济再次走上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之路提供了足够的保证。

复兴的亚洲在 2008年再次接受危机的考验。与亚洲金融危机不同的是,亚洲与欧美这次是同台接受考验。最终的结果是欧美经济元气大伤,亚洲经济独秀于林。美国经济虽然逐步复苏,但始终无法摆脱失业高企的困扰;欧洲经济则似一位虚弱的老妇人,金融“病毒”的侵入旋即引发全身的疾病,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更是火上加油,甚至有人直言,或许希腊危机就是压垮欧元(乃至欧洲经济)的一根稻草。与欧美相反,亚洲经济在经历初期的大幅震荡之后迅速反弹,并很快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增长的动力正在悄然变化,内部需求开始真正成为东亚经济的重要马车。亚洲的金融机构也一扫东亚金融危机“罪魁祸首”的阴霾,从危机中全身而脱,成为支撑亚洲经济复苏的坚强后盾。截然相反的增长绩效使得亚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 2009年第一次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亚洲时代的大幕似乎正在拉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返亚洲。峰会安排了四项议题,主旨就是要与全世界分享亚洲成功的经验。按照基金组织总裁卡恩的话说,“亚洲国家的政策创新是值得发达国家借鉴的”。亚洲的经验是什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说,是稳健的宏观经济框架,是健康的公司和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是健全的经济管理和活跃的私人部门,甚至还有仍在争论不休的出口导向战略。短短十三年,这些曾被大肆攻击为危机之源的亚洲特色,历经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而浴火重生,并以一种全新的面目重新成为世界的样板。不用怀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动机,它能带着一颗谦卑的心高调重返亚洲,说明即使是国际机构,也需要在“不断试错”中前行。亚洲国家尽可以为早期的伤痛释怀,伸出双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橄榄枝。但是,握手与和解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峰会的第四个主题:讨论加强亚洲在国际社会,包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刘洪钟,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策智库 GMEP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