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 23rd

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经济学家理解的千年世界经济史——读《强权与富足》
Posted 周二, 2012年 09月 11日 By ChangCe
经济学家理解的千年世界经济史——读《强权与富足》
本文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2年第9期

财新《中国改革》 特约作者 范世涛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罗纳德?芬德利(Ronald Findlay),本来是一位贸易理论家,近些年来却埋头研究全球化的历史。这仿佛是自然而然的事:对一位贸易理论家来说,现在还有什么问题,比全球化更大、更重要呢?而要理解今天的全球化世界,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他与都柏林大学的经济史学家奥罗克(Kevin H. O'Rourke)合作,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部《强权与富足:第二个千年的贸易、战争和世界经济》。此书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学界、媒体好评如潮,短时间内,就俨然成为一部经典作品。
更丰富的全球化
  世界实在太大、太复杂了,以致很多“世界经济史学家”其实只是在研究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最常见的窠臼是“欧洲中心论”,其他地区的历史材料只是想当然地围绕欧洲这个中心来组织。近年来,“欧洲中心论”受到了有力的批评。像“加州学派”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传统经济世界的中心是中国,而非欧洲。
  芬德利和奥罗克认为,因为忽略了西欧与其他地区的广泛联系,只强调西方制度优越性、文化特质或先天禀赋的内因解释必定不充分。这种联系,在很多世纪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在转向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突破中,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两位作者采取的研究策略,是根据地理、政治和文化特征,将世界划分为七个区域:西欧、东欧、中东和北非伊斯兰世界、中亚、南亚、东南亚、东亚,然后重点研究各个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贸易模式、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领导者的更替,又是重心所在。通过对公元1000年至2000年的经济史研究,他们识别出三件历史性世界大事:14世纪的黑死病以及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15至16世纪之交“新大陆”的发现和“旧大陆”的一体化进程,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工业革命。这三件大事,都是区域间作用的结果。
  虽然芬德利本人是国际贸易理论家,但本书理解的全球化概念内容丰富,除了货物或资本流动,还包括“武士、细菌和技术的国际流动”,将全球化的历史追溯到蒙古人的征服过程。在几个蒙古汗国的松散联盟基础上,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得以统一,货物、人口、技术和思想在如此大面积内自由流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当时,国际贸易的东西路线覆盖了七个世界区域,长途贸易容易而又安全。这个一体化进程虽然刺激了一些创新,但也打开了黑死病的“潘多拉盒子”。这场瘟疫成为近千年来打击西方世界最大的灾难,而伊斯兰世界所受到的影响,实际上有过之而无不及。黑死病的灾难性影响,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上扬,而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下跌。这一时期,人均收入则出现了提高,因而奢侈品市场走向繁荣,基本物品市场则相对衰落。
  “地理大发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欧洲人就此拉开了世界范围的征服、掠夺和开发的序幕。其中,哥伦布大发现最重要的影响,是16世纪的白银贸易:“形形色色的金币和银币在稳定地流动着,它们从西方流向东方;与此同时,另一辅助的流通也在进行,货品和稀有商品汇合成丰富多彩的贸易流,沿着相反的方向自东方流向西方。”这个白银流通链,刺激了欧洲大陆价格水平的提高和货币化进程,为亚洲和欧洲的陆上贸易路线在16世纪后期的复兴提供了基础。“新大陆”的发现,使欧亚大陆内部成员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其自身也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美洲的殖民者为了解决劳动力匮乏问题,很快建立起充分满足欧洲市场需求的奴隶制制度框架,使“新大陆”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也为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动用武力提供了有力刺激。
  工业革命始于欧洲,慢慢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使欧洲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工业化程度出现了明显差异,对“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产生决定性影响。技术创新不仅使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使世界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分工:从事制造业的中心区域和生产初级产品的外围区域。从此,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赶上中心国家,是利用资源优势,还是开放市场,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问题。西方如何应对中国或印度的崛起的问题,同样源自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不对称分工。这些当下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历史问题。
  以前述三个最重大的历史现象为基点,以反反复复的全球化为主题,《强权与富足》清晰地勾勒出过去1000年的世界贸易史,或者说全球经济史的轮廓。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强调了他们对世界贸易史的独特见解:“在每一个时代,贸易都在由此之前某次大的战争或冲突缔造的地缘政治框架中运行;而下一场战争的爆发则将改变原先的地缘政治框架,并为下一个贸易纪元的开启奠定基础。就这样,世界贸易在一次又一次的框架缔造和改变中向前演进。”他们认为,“战争一直是推动世界体系演变的内因之一,而非单纯的外因或外部冲击……政治决定贸易,不过贸易通过影响各政权的能力和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政治”,这也正是他们援引英国诗人德雷顿的诗句作为书名的立意所在。
经济学指导经济史研究的范例
  除了真正的全球视野和对历史事实轻重的出色把握,我感到这本书还有三个优点值得强调:
  一是重要细节丰富而且刻画生动。比如,书中讲从“二战”结束到1980年间的政策分流时,详细分析了1947年这“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一系列政治、经济博弈之后,“冷战”开始。此后,一方面是东西方贸易量剧减,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管制市场;另一方面是西欧、北美、澳大利亚和日本、少数东南亚国家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只有清晰把握世界整体经济格局,这些遍及全书的细节才能选择得体,生动刻画也有益于而不是损害全书的脉络。
  第二个优点是丰富的援引和中肯的评论。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史革命”以来,经济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出色的作品层出不穷。两位作者认真研究了浩瀚的专业经济史文献,援引重要文献,并对照历史事实,对学界争论的要点做出了扼要概括和中肯评论。对苦于文献数量过于庞大的学者来说,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三个优点是理论严谨。芬德利本人是杰出的经济学家,在探究历史时,善于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依照经济学家的假说验证程序组织历史事实。在谈到“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以及20世纪80年代重启全球化议程的背后动因时,两位作者根据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强调了汇率体系对各国政策组合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此书作为范例,清楚表明了经济学对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
  《强权与富足》的作者虽然未必知道历史学家黄仁宇,但他们无论在研究的时间范围方面还是空间范围方面,或者内容的系统可靠程度方面,都跟黄仁宇所提倡的“大历史”颇为近似。我们很难指望,短期内会出现与之相当的经济史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