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 23rd

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官场文学去向何方
Posted 周二, 2012年 09月 11日 By ChangCe
官场文学去向何方
本文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2年第9期

   官场文学基本作用有二:揭示政治的弊病,拷问或提升某种政治原则

财新《中国改革》 特约作者 李靖云

  官场文学在中国由来已久,且从来不是异类,政治、反腐、官场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学分类中一直有官宦文学一说。或者作者本人出身官宦世家,混迹官场,或者作品内容以官僚生活、官僚政治为主,皆可谓一般意义上的官宦文学。
官场文学的源流
  《三国演义》无疑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为著名的官宦小说,虽曰历史传奇,但是,毫无疑问,全景性的政治图景才是其迷人之处。但是,不同于同时代在西方出现的政治文学,《三国演义》在细腻表现权谋算计,反复描写政治博弈的同时,树立了一种对抗非常明显的善恶政治观念。对曹操奸雄的描述,不管如何之精彩,都有奸恶脸谱化之嫌;对于刘汉正统性的捍卫,则展现为先验的教条。两者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具体的文本细节之中。
  《三国演义》之所以获得崇高的文学史地位,政治博弈之描写居功至伟。而在博弈描写之中,功利主义标准非常明显,利益所指,明白显现。偏安荆州的刘表,一可谓忠于汉室,二可谓安然守土,尽职尽责,颇具名士风采,大约只不过是“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式的人物。这种划分,是按照纯粹的功利计算来确定的,正如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的清楚定义,只有“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才是真正的英雄。
  若说《三国演义》开创政治小说,那么《儒林外史》可谓更深一步。对士林官场的心态,及荒诞不经的科举制度,其讽刺与批判,都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儒林外史》还将话题延伸到既定政治框架中的政治生态,可谓别开生面。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将其单列为“清之讽刺小说”,并称赞“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足见其意义。
  几十年后,伴随清王朝的衰朽,《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等一批小说迭现,都以官场和入仕之后官员的种种不堪为主题,不妨看做是对《儒林外史》的某种继承。这类文学通过报纸连载,类似今天的网络文学,内容多以抨击詈骂为主。
  《官场现形记》颇具代表性,这部首先在报纸连载的小说,讲诉了清末官场许多腐败黑幕,并直接斥官场为“畜生世界”。其言语激烈,与当今网络上对政治腐败的声讨几无差别。鲁迅认为,这些小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可以说,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增加销量,作者也确实有这样的取向。
  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大众文艺作品,小说能够直接揭露官场之腐朽没落,政治之黑暗,确为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第一遭。甚至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都专门看《官场现形记》,以此来了解大臣行为。对于政治的表述和文学批判,不再只是借助历史情境,通过作家注入对现实的讽喻而形成。这一时期,现实政治开始成为文艺作品的内容,无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一方面,这是报纸等新的大众传播工具在中国出现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民权政治在中国生根发芽的体现。政治的神圣化被祛魅,本应在幕后进行的利益交换,呈现为被说破的现实。
  也可以说,传统的官宦文学,这时候变成了官场文学,从社会精英的文化变成了大众文化,也从一般文人深层次的讽喻变成了直接的社会性情绪批判。到民国时代,政治失序之下,权威出现真空,反而使得大众新闻传播极其发达。揭发政治黑幕,抨击官场腐败,直接诉诸报端并不困难,官场小说反而落寞不少,只有如《金粉世家》《华威先生》等数量不多的作品,保持了应有的水准。
  1949年之后,伴随着中国政治再度变化,官场文学过去兴盛所依赖的土壤消失殆尽。政治再度成为一种神圣的、具有严格先验伦理规范的东西。
  这时,作为社会场域的官场完全消失,政治文学逐渐成为惟一的文学体裁,长期以来作为其最重要分支的官场文学作品却彻底消失。姑且不说《金光大道》等宣扬革命政治伦理的新政治文学被大量生产,传统的政治文学也被广泛传播。《三国演义》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被广泛阅读,上至毛泽东,下至生产队长都在阅读,以从中学习严酷的政治博弈手段。
  在1975年的“读水浒、批宋江”运动中,这种狂热达到高潮,但随即伴随着毛泽东离世而烟消云散。评断政治伦理的最高权威去世,也是社会再度祛魅的开始。
  “文革”后的所谓“思想解放”,其实就是一种理性反思后的祛魅。从“伤痕文学”回忆知青个人惨痛经历开始,文学和诗歌作为一种心灵记忆与反思再度兴起,成为开启祛魅的先锋。伴随政治文学的退潮,多种文学形式复兴,官场文学便再度兴起。
改革时代的官场文学
  “文革”后最早的官场文学,是改革小说,柯云路的小说《新星》是其代表。这部以山西著名改革先锋吕日周为原型的小说,可谓当代中国官场小说之祖。这部小说反映了中国官员评价标准的转型,从焦裕禄型的勤恳忠诚,转变为李向南型的大胆进取。在宣传报道中,焦裕禄也要和僵化的官僚习惯斗争,但他更多的是在实践基本的政治原则。既定的政治原则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实行。而李向南做的,则是冲破旧教条,开创新施政原则。在《新星》中,李向南成功的标准非常清楚,那就是财政翻番。
  类似的文艺作品,上世纪80年代还有许多,包括《乔厂长上任记》和《花园街五号》等。官员们不再以能吃苦耐劳为标准,而是以能开拓创新,致富地方为能事。从政治伦理上,李向南、乔光朴等依旧接续了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价值,也顺延了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伦理责任。但是,原则的变化,从根本上挑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当官要有独立的政治抱负,官员应施展手脚,增加实利。
  就像在《新星》中,李向南说的那样:“百折不挠后面还要加上,愈挫愈奋,一个人的生命就体现在他的奋斗上。”这种个人奋斗的宣誓,和时代的气质是吻合的。
  如果说言利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要争取的原则的话,到了90年代,就已经成了普遍常识。伴随着社会的松动,大众媒体开始走出喉舌的单一定位,政治成为各方可以评判的对象,反腐小说作为官场文学新形式开始流行。这首先是中国政治的直接反应,上世纪90年代之后,腐败实际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作家陆天明曾明言:“在创作《苍天在上》的时候,反腐与腐败还是中国政治生活的边缘话题,但是创作《大雪无痕》的时候,反腐已经成了我们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了。”
  植根于这种政治现实和社会需求,反腐小说具有很大的市场。《苍天在上》中的田卫东,就是一个到处安排家人,挪用公款肥己的人物。不过,虽然被挪用的公款看起来金额巨大,但是,相形之下,他的行径还属小打小闹。
  在张平的小说《抉择》中,腐败分子已经形成一个集团和网络,包括从国有企业主管郭中姚这样的小角色,一直到省委副书记严阵这样的高级别官员。这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贪污腐败,而是一个完整的政治阵营,就像严阵给李高成交底的那段话:“虽然大家都是共产党员,但是我们都是有自己的政治圈子,这是一个无形的圈子,但是大家都知道谁是谁的人,一旦有人背叛了圈子,就会被视为叛徒。” 反面的人物严阵,汲汲于利,又颇具枭雄色彩;正面人物李高成,虽然仍然有传统宣传作品中共产党员的风采,但个人依旧深陷利益集团的网络之中。
  《抉择》的成功,应该说体现出读者对于政治现实的一种认识。派系和政治势力的博弈,利益集团的交换,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严阵的失败,从政治伦理上讲是背叛了原则,更深层次看,则是省委书记万永年在政治斗法中的胜利。
  《抉择》的出现,标志反腐文学的成熟。虽然张平后来还有《十面埋伏》《国家干部》等作品,但大致类型并没有变化。他细致地构建政治阵营的分化,首先省委副书记严阵自己形成的一个圈子构成了一极,省委书记万永年、市委书记构成了政治的另一极。这种正职为红,副职为白的划分方式,固然有为结尾铺垫的准备,但无疑充分体现了官场的党争。
  同时,张平还极力塑造了第三极,即一般群众。作为政治腐败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强有力的控诉及直接的现身说法,形成了价值拷问。小说中的一招一式,都能体现现实的冷酷,将官场斗争写得入木三分。这和大众传媒被重新激活有直接关系,如张平自己所说的,小说素材是一点一点采访出来的。
  更进一步的是周梅森,他的《至高利益》《绝对权力》《中国制造》等作品,彻底抛弃了脸谱化的对立利益集团,而呈现出权力的混战。在诸层级领导的暗战中,各种集团趁机获利。
  更重要的是,这种权力的混战不是简单的派系斗争,而有各种投资、出卖乃至对抗,敌人和朋友往往在瞬间发生变化。从省级领导到乡镇领导,无处不在斗,也无处不可能媾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后果。这样,腐败只是权力斗争的副产品,附着于权力产生。
  就像《绝对权力》中由官入商的金字塔集团老板金启明所说,“我做的不是经济上的投资,而是权力上的投资,买对了潜力股,红利滚滚来”。在他眼中,政客和商人区别不大,其实都是买卖。
  其实,这也代表了一部分民众对于政治的真实看法。
“流行官场文学”的出现
  从陆天明到周梅森,反腐小说实际上也走到了尽头。对于整个中国社会而言,这些作品进一步完成了政治上的祛魅,在另一方面也在积聚民众的不满,所呈现出的中国社会愈发立体。当然,现实很可能比作品更加不堪。作家们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在制度层面的拷问也相当强烈。但是,反复的追问最后几乎等于不问,揭发与抨击的渠道依然有限。
  这两种情况之下,当下中国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官场文学——“流行官场文学”。官员的政治抱负,官场腐败,都不再是这类小说的主题,而仅仅是官场中的一些现象。官场则是一个相对独立,但更加尔虞我诈的生存丛林。官员在其中生存下去,才显得更加有趣。在政治失去神圣感,但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秘密性的现实情况下,揭去面纱,看到残酷的真实可能更有市场。于是,王跃文应运而生。他并非第一个官员出身,且完全以官场生存为主题创作小说的作家,但是成功地把官场小说推到了流行文学的程度。他的《国画》和《梅次故事》,都属于畅销书,与主旋律反腐小说的畅销确有不同,而和琼瑶、韩寒、流潋紫等人作品的畅销属于同一类型。读者需要的,不是找寻社会的不满情绪,而是去找到一种自我实现及沉迷。
  王跃文笔下的大小官员,做官基本是一种谋生方式,和做生意一样有风险。在小说《国画》当中,朱怀镜个人的偶然升迁,和中彩票没有什么两样。飞黄腾达之后,能够享受的种种特权,从票子到女人,对他而言都是一种折磨。在一次次升迁变动的过程中,官场逐步展现了丰富的生态模式。但是,不论怎么变,基调都是黑色的,没有人是干净的,腐败仅仅是恰巧需要被挖掘出来的现象。
  在题为《拒绝游戏》的后记中,王跃文说:“我原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逐渐让我明白,理想主义是最容易滑向颓废主义的。颓废自然不是好事,但颓废到底还是理想干瘪之后遗下的皮囊……我既不想颓废,也不愿麻木。我不准备游戏人间,无论为文,或者为人。”这是他自己的心境写照,而朱怀镜何尝不是这样想呢?
  对读者而言,他们更为需要的,是跌宕起伏的感觉,以及那种无法满足的窥探心理。
  如果说,王跃文笔下的朱怀镜是半推半就地生活在官场,那么,在新近流行的官场小说,如《侯卫东官场笔记》和《二号首长》当中,侯卫东和唐小舟等人就是彻底地享受人生。
  朱怀镜所遇到的那种灵魂不安,在这两部2010年以来最为畅销的官场小说中,完全不见踪影。令主人公斗志昂扬的,是如何享受特权,如何争取享受到更多特权。金钱、美女、豪车到房子,以及权力本身的尊荣,都是最值得追求的。
  在新的官场小说中,以往被视为腐败行径的做法,现在变成了各方认可的游戏规则。作为公务员,如何经营企业,甚至如何从政府手上赚钱,仅仅是一种利用法律空子的技术。
  相较做官,做官发财更是一门技术活。李向南实现政治抱负,造福一方的激情,演变成了侯卫东向上爬改变身份地位的激情,以及唐小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拿到自己可以拿到的东西的激情。
  可以说,不管和改革小说、反腐小说,还是同一类型的王跃文的小说相比,新的“流行官场文学”已经彻底转向。过去的丑恶,居然颇具励志色彩;过去的厌恨,居然变成了今天的羡慕。惟一不变的,是对政治操作的解析,以及对于官场丑恶的挖掘,不仅没有收缩,反而更为直接。
  在两本小说中,观察官场的角度都选择了秘书,更多内幕从秘书之眼观察揭示。最为典型的是,两本小说都描述了大量的会议,有数不胜数的领导酒宴。会议的议程安排,权力博弈,酒宴之中的攻守变化,以及政策,都被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
  通过阅读,许多官场的秘密,似乎都能被读者一一领悟,对政治秘密的渴求得到了巨大满足。对于政治运作机制,异常技术化的描写,看似细腻,实际上充分显示了对于政治机器的运作的某种承认。
  这些作品的细节描写,可谓对其成就的总结,但反思却无从寻找。官僚机器理性表面背后的失衡,以及各种深层次问题,都被一概放过。在此前的改革小说、反腐小说中,这种情形都不曾有过。
  如果说过去的改革小说、反腐小说有着一定的正面作用,譬如《国画》《沧浪之水》等的抚慰作用,那么,《侯卫东官场笔记》《二号首长》则具有负面的刺激作用。
  不得不反问的是,官场文学今后该如何变化呢?政治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以其为主题的文学,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继续下去。但是,作为一种带有社会功能作用的文艺产品,其本身的基本作用,无非有二:揭示政治的弊病,拷问或提升某种政治原则。就第一点而言,揭露政治弊病的基本前提,是大众传媒更深入地介入政治生活;就第二点而言,要追问某种政治原则,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必然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如果这些努力都受阻的话,剩下的就只有《二号首长》们的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