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 23rd

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中国智库可向美国学运营
Posted 周日, 2012年 04月 01日 By ChangCe
中国智库可向美国学运营
王莉丽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至今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尽管智库数量很多,但在满足国家决策信息需求上的不足与缺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缺失和影响力的弱小,严重影响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和公共外交的推进。美国智库的发展经验,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诞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智库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全球最为发达的思想市场和成熟的运作机制。目前,美国有1777家智库。从经济学的视角,美国智库作为一个在思想市场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其产品是“思想”,其目标消费者是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影响政策制定的群体。美国智库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主要因为四个因素。

  首先,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美国智库得以生存、发展、繁荣的土壤。在经济上,一方面美国的企业家传统和慈善家传统以及美国的宗教文化,为智库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各种观点自由辩论、碰撞,各类智库互相竞争、优胜劣汰。在文化上,美国倡导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权利主义,使得美国知识分子和公众希望通过智库的创新思想提高政府的政策制定能力和水平。

  其次,美国智库面临思想需求和人才需求。一方面美国政府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需要智库提供的思想支持;美国媒体也需要智库以舆论领袖和舆论精英的身份提供政策解读和创新观点。智库在公众与政府之间开辟了一个政策交流的平台,社会公众和政治精英在这个公共空间可以就政策问题轻松、自由地交流。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也需要智库为下届政府培养人才、输送人才。

  第三是产品质量。美国智库研究人员比较多元,大多数是具有专业背景和博士学位的学者,一部分是前任政府官员,还有一部分是资深媒体从业者。这种多元化的研究人员构成,保证了智库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也保证了思想研究与政治实践之间转换的可能性。

  第四则是市场营销。近20年来,美国智库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强化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如今,网络媒介以其信息传播的快捷、互动、全球化,成为美国智库众多传播渠道中的新宠,是美国智库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中国智库无论在数量和影响力上,都是以官方智库为主,大学智库在政策制定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优势,独立智库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照搬美国智库模式,但我们可以从其运行机制中寻找到一条提高中国智库影响力的现实途径。

  智库不仅仅是作为政府智囊而存在,其存在的很大一部分价值在于引导社会思潮、培养社会公众的政策参与能力。从政府的角度而言,中国政府应为智库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市场环境,逐步改变官方智库垄断资金、信息和渠道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思想自由竞争的市场。

  就智库本身来讲,应进行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明确智库以研究部门和学者为核心,其余各部门围绕研究、服务于研究部门,为学者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为了保证研究的相对独立性,除了政府资金外,智库还要引进基金会、企业和个人资金,并确保资金来源不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在研究人员设置上,要改变原有的单一学术背景、论资排辈的模式,大胆起用不同年龄、背景的综合型人才。

  另外,中国高级别的官方智库还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渠道优势,加强与其他研究机构和国外智库的合作,善于整合研究资源。▲(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旋转门:美国思想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