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 28th

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智库建设:中国军改新重心
Posted 周四, 2012年 01月 05日 By ChangCe
智库建设:中国军改新重心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特约撰稿 吕正韬 张雪歌
2012-01-04 17:48:53
来源:南方周末


“思想乃国之利器”,以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研究为主的智库建设,被提上了重要的战略议程。美国为主的西方防务智库,以强势的话语权框定全球的安全议题,对国际公众进行了话语和思想垄断。中国军事智库除搭建知识与权力之间的桥梁,为统帅层建言献策外,还可发挥“二轨外交”的作用。

2011年,全球军事观察家们最为关切和急于窥测的一个焦点是:中国军队似乎更加重视顶层决策与战略统筹的科学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析切面是,以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研究为主的智库建设,被提上了重要的战略议程。

智库在“做加法”

2011年11月22日,解放军在原总参谋部作战部战略规划局的基础上,升格成立了正军职的战略规划部。在官方给出的战略规划部五大职能中,“研究重大战略问题、组织拟制军队建设发展规划计划和改革方案、提出军队战略资源总体配置和宏观调控建议”三项职能具有鲜明的智库特征。

战略规划部很可能成为解放军历史上首个兼具智库与执行功能的统帅机关。有分析指出,在统帅机关层面如此突出军事智库的地位和作用,这在解放军的历次改革中绝无仅有。

无独有偶。2011年12月12日和20日,解放军在其核心智库军事科学院连续成立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中心”和“国防政策研究中心”。其中,前者主要立足于为国家、军委和总部提供非传统安全相关问题的军事决策咨询,后者则被定位为中国年度“国家安全环境战略评估报告”的主要捉刀人。

这两个研究中心的成立被外界认为是军事科学院在力求保有纯军事理论和军事法规研究这两个传统强项的同时,特别强化和突出决策咨询能力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在强调“质量建军”理念,解放军整体“做减法”的大气候下,对于军事智库的建设如此浓重地“加”了两笔,似乎很是引人注目。

其实,有敏锐的观察家已经洞察出一些军方开始重视智库建设的端倪,如在2011年7月解放军启动的新一轮军事院校大改革中,较为突出的侧重点,就是加强一些科研机构的决策咨询能力,拔高培养储备智囊型人才的水平。

在解放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的内部改革中,“国防安全”和“战略管理”等事关决策性问题的研究更加突显,同时,这方面的教学也成为了一个重点。尤为抓人眼球的是,解放军新组建成立了国防信息学院,外界推测这很可能是致力于培养基础级的、专业军事信息分析与建议人才的学府。



(明镜/制图)

“思想乃国之利器”

大国之间的竞争与角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为战略智慧的博弈和比拼,“思想才是国家最为锋利的武器”。

解放军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对军事智库的建设如此用心用力,也正是更加看重“外脑”发挥决策咨询作用的重要体现。

其实,“科技强军的同时,必须加快思想强军”的警示,时时被中国专家提起,尤其是近年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有恶化趋势下,中国军事战略决策的难度和风险都在加大。而紧迫的现实是,中国目前缺少世界一流的军事战略智库,中国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思想力、决策力以及军事战略管理能力还都亟待加强。

尽管中国自古就有智囊参与决策的案例,但目前中国智库阵营的建设与西方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仍处于发展阶段,远未成熟。

有外国学者曾评论说,中国在很多时候是一个信奉领袖魅力与领袖智慧的国度,这种文化基因使中国的决策者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真正重视智库的作用。在很多时候,中国的智库担任的是对官方决策进行跟进式研究或解释阐述的功能,而非事先建议或先导式预研。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央就曾在总参谋部作战部设立了“战略委员会”。上世纪80年代还曾经在总参谋部名下成立“国际形势研究小组”。这些都体现着中央对于军事智库建设的一种试验,只不过并没有进一步地跟进。

近年来,智库的巨大作用与中国智库水平的不对称越来越为国家领导层所重视。解放军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此突出军事智库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循了国家重视智库建设的思路。

目前,军事智库已经成为了中国智库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两家核心军事智库外,还有中国国际战略学会、战略与管理学会、中国防务产业研究中心等相对松散的智库机构。

以此次军事改革为契机,中国的军事智库很可能迎来发展的跃升期。

未来,中国军事智库在人员构成上可能会更加多元合理,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美国高级军官与智库之间的“旋转门”机制。一些在军内担任过高级领导职务,参与过重大军事决策的官员可能更多的加入到智库队伍中来,以一种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生产思想。目前,国防大学在引进教员和科研人员时就非常重视部队任职经历,唯学位至上的时代已经过去。

应发挥“二轨外交”的作用

由于中国军事智库绝大多数都属于官方体制内单位,民间智库很不发达,所以往往摆脱不了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双重角色,研究的独立性不够强,易受到“老板”的影响。

从中国智库自身的角度来看,往往一不留神,很多智库在人员构成、研究方向上把自己打造成了躲在象牙塔里的纯理论研究机构,研究成果通常是从文本到文本,缺少实践的考察,决策咨询的价值不高。

其实,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还取决于政府改革的步伐,取决于政府智库的改制和转型,取决于政府部门市场化的速度。军方高层可以已经这样思维,管理民间思想而不是管制民间思想,保护民间智库,而不是垄断思想市场。相信从2012年始,在政府的决策过程进一步透明的大趋势下,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民间军事智库,会在国家引导下逐渐放开。

在这种形势下,国家与民间智库进行公开交流,官方、民间、大学附属型三种智库模式,足以形成整体上的互补机制。

在发挥作用上,除了搭建知识与权力之间的桥梁,为统帅层建言献策的核心功能外,中国军事智库也将会担当更大的责任。

一方面,中国军事智库可能会更加注重掌握国际安全话语权,参与和引领国际安全议题的能力。国与国之间智库的竞争,除了要看其对本国决策咨询的水平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它参与、设计和引领国际议题走势的能力。

目前,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防务智库几乎垄断着全球的安全议题,它们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强势的话语权框定全球的安全态势,定义所谓“军事威胁”,制造矛盾焦点,既做国内民众的思想动员,又在全球范围内为国际公众打下舆论桩脚,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动作。

诸如“中国威胁论”、针对中国的“空海一体战”等等话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发源于这些西方智库。如何打破这种话语和思想垄断,中国的军事智库在未来应该有所作为。

此外,通过智库丰富军事交流管道,发挥“二轨外交”的作用,也很可能是中国军事智库未来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军事领域的外交与合作向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敏感性,尤其是在交往双方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出现重大波折或发生敏感性事件时,官方之间通常会出现刚性张力,即使双方愿意沟通或缓和,也往往很难“下台阶”。而军事智库则可以很好地发挥“缓冲带”或“试探气球”的作用,使军事交往更具弹性和灵活性。

由于智库在角色上没有官方的生硬,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政策影响力,通常是以学术团体的身份开展交往,而学术交流又是非常柔性,而且议题可以非常广泛、自由的一种外交形式,所以,军事智库可以利用自身的角色优势,更好地传递交往双方想要表达的信息,担当起国与国之间军事沟通的桥梁,丰富军事外交的管道,消除一些官方冲在前面的不便。

未来,中国军事智库在中美军事关系的怪圈中,就可能有很大的角色空间。大国智库影响力,路还有多远?

看来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