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Back to Topic List
原萃丨包特 陈晓萌:熊彼特对于当代经济学的重要性
Posted 2 Hours Ago By ChangCe
原萃丨包特 陈晓萌:熊彼特对于当代经济学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和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晓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原萃』是“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公众号的新设栏目,主要推送在本公众号首发且没在任何纸质刊物发表的原创文章,欢迎广大新老茶客惠赐大作!砸稿邮箱:jjxjcz_cn@163.com,恭候大作!
熊彼特对于当代经济学的重要性
借2025年经济学诺奖,谈一谈熊彼特对于当代经济学的重要性。
说到2025年经济学诺奖,人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技术革命和“创新”,对于了解更多的经济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大家会知道其中两位获奖者,阿吉翁和霍伊特的主要获奖贡献,是通过数学模型量化了著名美国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关于“创造性毁灭”的观点。“创造性毁灭”对于主流经济学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又充满魅力的词汇,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其实非常好理解,它大体就相当于我们日常所说的“不破不立”。创造性毁灭理论系统描述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传统索洛模型描述的简单线性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积累,而是伴随着富有进取心和独特性的企业家发现新的机会,用新技术冲击、取代甚至消灭旧的落后生产力,一个充满了冲突性和紧张感的动态过程。同时,与传统产权理论认为的专利保护一定有利于创新的看法不同,创造性毁灭理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强。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企业家和研究人员创造新技术,但过于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会让在位的企业家和研究人员产生过度的骄傲自负,变得不思进取,反而成为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阻碍。
从经济思想发展的进程角度,今年的诺奖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诺奖。这种含金量不是简单体现在阿吉翁和霍伊特获奖论文得到的接近20000次引用这种表面的数据指标上。更重要的是,熊彼特作为现代经济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实际是一位影响力虽然比凯恩斯低一点,但依然处于一个重量级的 “祖师”级人物——从个人经历上,熊彼特当过奥地利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教授,如果没记错,也当过哈佛大学系主任,是知行合一的经济思想家和实践者,真正的“奥地利版凯恩斯”。但相比追随凯恩斯思想的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等“凯恩斯经济学”人物,和反对凯恩斯思想的弗里德曼、卢卡斯、普雷斯科特等新古典经济学人物获得过的可以“车载斗量”数量的诺奖,“熊彼特经济学”获得的承认实在太辜负熊彼特对经济学的贡献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年的诺奖发得虽然实至名归,但也实在是有点太晚了。
同时,无论对于专业研究者还是圈外人士,多了解熊彼特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从专业角度,熊彼特其实还是在一座远远没被挖掘完的宝库;而对社会大众来说,熊彼特当年关心的话题,在今天依然占据人类注意力的中心。
具体说来,首先,金融行业的业界工作者常常说的一句话叫“人生就是一场康波”。但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熊彼特是第一个将基钦、朱格拉和康德拉季耶夫关于经济周期的零散讨论汇聚在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并写成《经济周期理论》的。诚然,今天的由新古典经济学主导的宏观经济学通常不承认宏观经济存在以固定月历时长(calendar time)为步幅的周期摆动,并且从“理性预期”角度指出了这种周期论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缺陷——一旦人们预期到经济是有周期的,就会以各种方式进行反周期调整应对,从而导致周期不会发生。但这种凭借抽象知识进行的论断并不能彻底抹杀如下事实和现实逻辑:一、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变迁来看,大规模的技术进步浪潮确实以约每50-60年一次的频率涌现,并带来类似“康波”的财富创造和分配效应。二、正如行为经济学反复证明,人的各种认知能力,特别是记忆力是非常有限的。在超过10年以上时间尺度上,人们会迅速遗忘从以往经济周期里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教训。因此,新古典经济学者寄予厚望的反周期调整很可能不过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镜花水月。在这个方向,如果以哈佛大学教授、克拉克奖得主施莱弗(Andrei Shleifer)为代表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者将新近流行的诊断性预期(diagnostic expectations)和矫饰性记忆(motivated belief)理论相结合,对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满意的解释,也不排除成为新的诺奖方向。
第二,阿吉翁和霍伊特数量化的,充其量是一半到三分之二个熊彼特企业家创新理论,也就是其中关于创新的部分。在熊彼特的经济学代表作《经济增长理论》里,他指出“不是所有的企业主、经理人或实业家都叫企业家,实际履行企业家职能的人才算是企业家,只是经营一家立足已稳的企业的人,并不算是企业家。”同时他又说“一人为王、君临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人再也没有称王称侯的机会了,但商业上的成功,也许是现代人重温中世纪王侯霸业的一条捷径……明知权力和独立不过是梦幻泡影,但又有谁抵得住权倾天下、纵横四海、快意恩仇的诱惑呢?”这两段描述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到当今世界很多著名高科技企业创始人或领导人说一不二的作风,和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的,从大股东手中抢夺公司控制权的霸道手段?虽然传统公司治理对于这种个性鲜明的“霸总”充满批判,但谁又能说,一个传统公司治理模型中循规蹈矩的“模范打工经理人”可以带特斯拉走到马斯克带领下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的产权到底应该属于谁?控制权应该由谁掌握?对此,现有的基于诺奖得主科斯和哈特关于产权理论的研究给出的答案也远远不够,需要后来者继续深思。
第三,事实上,熊彼特的影响是远远超过经济学领域的。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他最好的学术著作是关于政治学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关于这个话题,在他之后很多年,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福山也写过一本一度红透半边天的政治学畅销书《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不客气地说,相比熊彼特,福山实在太浪得虚名了。他写书的时候一定看过熊彼特的作品,甚至默默作为参考。但实际情况就是,他在深度和观点平衡性上都不如熊彼特。而进入21世纪之后的历史也现实,“华盛顿共识”式的资本主义制度远远不是福山说的人类历史的最高阶段或者“终点”,熊彼特讨论的资本主义面临的威胁,即大公司的官僚化,经济飞速增长与社会组织解体带来的原子化,大众对高增长下的社会日益冷酷无情的不满依然存在。同时,熊彼特担心的选举政治带来的政治民粹化以及民粹化对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也已经在很多成熟经济体显现。如果有人能用数学模型刻画熊彼特书中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也一定是超越大部分现有政治经济学文献的诺奖级贡献。
此外,除了是严谨深刻的学者,熊彼特也是一个有趣睿智的人,对有智慧的同行充满鉴赏力的伙伴,和优秀的传记作家。后人整理他手稿形成的《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是第一流的经济思想史作品,也堪称经济学界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熊彼特和凯恩斯一样,都是同时继承了亚当斯密《国富论》为代表的经济理性思想和《道德情操论》为代表的同理心和道德情感主义两种传统,而后者在今天工具理性主导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已不多见。中国和全世界的经济学家要想在人工智能时代把经济学从一门看起来渐渐失去“显学”地位的“沉闷学科”的宿命中解救出来,也应该更多阅读二人的著作,并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参考书目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
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
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简|介
包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和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晓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原萃』是“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公众号的新设栏目,主要推送在本公众号首发且没在任何纸质刊物发表的原创文章,欢迎广大新老茶客惠赐大作!砸稿邮箱:jjxjcz_cn@163.com,恭候大作!
熊彼特对于当代经济学的重要性
借2025年经济学诺奖,谈一谈熊彼特对于当代经济学的重要性。
说到2025年经济学诺奖,人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技术革命和“创新”,对于了解更多的经济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大家会知道其中两位获奖者,阿吉翁和霍伊特的主要获奖贡献,是通过数学模型量化了著名美国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关于“创造性毁灭”的观点。“创造性毁灭”对于主流经济学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又充满魅力的词汇,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其实非常好理解,它大体就相当于我们日常所说的“不破不立”。创造性毁灭理论系统描述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传统索洛模型描述的简单线性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积累,而是伴随着富有进取心和独特性的企业家发现新的机会,用新技术冲击、取代甚至消灭旧的落后生产力,一个充满了冲突性和紧张感的动态过程。同时,与传统产权理论认为的专利保护一定有利于创新的看法不同,创造性毁灭理论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强。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励企业家和研究人员创造新技术,但过于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会让在位的企业家和研究人员产生过度的骄傲自负,变得不思进取,反而成为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阻碍。
从经济思想发展的进程角度,今年的诺奖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诺奖。这种含金量不是简单体现在阿吉翁和霍伊特获奖论文得到的接近20000次引用这种表面的数据指标上。更重要的是,熊彼特作为现代经济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实际是一位影响力虽然比凯恩斯低一点,但依然处于一个重量级的 “祖师”级人物——从个人经历上,熊彼特当过奥地利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教授,如果没记错,也当过哈佛大学系主任,是知行合一的经济思想家和实践者,真正的“奥地利版凯恩斯”。但相比追随凯恩斯思想的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等“凯恩斯经济学”人物,和反对凯恩斯思想的弗里德曼、卢卡斯、普雷斯科特等新古典经济学人物获得过的可以“车载斗量”数量的诺奖,“熊彼特经济学”获得的承认实在太辜负熊彼特对经济学的贡献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年的诺奖发得虽然实至名归,但也实在是有点太晚了。
同时,无论对于专业研究者还是圈外人士,多了解熊彼特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从专业角度,熊彼特其实还是在一座远远没被挖掘完的宝库;而对社会大众来说,熊彼特当年关心的话题,在今天依然占据人类注意力的中心。
具体说来,首先,金融行业的业界工作者常常说的一句话叫“人生就是一场康波”。但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熊彼特是第一个将基钦、朱格拉和康德拉季耶夫关于经济周期的零散讨论汇聚在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并写成《经济周期理论》的。诚然,今天的由新古典经济学主导的宏观经济学通常不承认宏观经济存在以固定月历时长(calendar time)为步幅的周期摆动,并且从“理性预期”角度指出了这种周期论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缺陷——一旦人们预期到经济是有周期的,就会以各种方式进行反周期调整应对,从而导致周期不会发生。但这种凭借抽象知识进行的论断并不能彻底抹杀如下事实和现实逻辑:一、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变迁来看,大规模的技术进步浪潮确实以约每50-60年一次的频率涌现,并带来类似“康波”的财富创造和分配效应。二、正如行为经济学反复证明,人的各种认知能力,特别是记忆力是非常有限的。在超过10年以上时间尺度上,人们会迅速遗忘从以往经济周期里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教训。因此,新古典经济学者寄予厚望的反周期调整很可能不过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镜花水月。在这个方向,如果以哈佛大学教授、克拉克奖得主施莱弗(Andrei Shleifer)为代表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者将新近流行的诊断性预期(diagnostic expectations)和矫饰性记忆(motivated belief)理论相结合,对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满意的解释,也不排除成为新的诺奖方向。
第二,阿吉翁和霍伊特数量化的,充其量是一半到三分之二个熊彼特企业家创新理论,也就是其中关于创新的部分。在熊彼特的经济学代表作《经济增长理论》里,他指出“不是所有的企业主、经理人或实业家都叫企业家,实际履行企业家职能的人才算是企业家,只是经营一家立足已稳的企业的人,并不算是企业家。”同时他又说“一人为王、君临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人再也没有称王称侯的机会了,但商业上的成功,也许是现代人重温中世纪王侯霸业的一条捷径……明知权力和独立不过是梦幻泡影,但又有谁抵得住权倾天下、纵横四海、快意恩仇的诱惑呢?”这两段描述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到当今世界很多著名高科技企业创始人或领导人说一不二的作风,和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的,从大股东手中抢夺公司控制权的霸道手段?虽然传统公司治理对于这种个性鲜明的“霸总”充满批判,但谁又能说,一个传统公司治理模型中循规蹈矩的“模范打工经理人”可以带特斯拉走到马斯克带领下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司的产权到底应该属于谁?控制权应该由谁掌握?对此,现有的基于诺奖得主科斯和哈特关于产权理论的研究给出的答案也远远不够,需要后来者继续深思。
第三,事实上,熊彼特的影响是远远超过经济学领域的。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他最好的学术著作是关于政治学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关于这个话题,在他之后很多年,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福山也写过一本一度红透半边天的政治学畅销书《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不客气地说,相比熊彼特,福山实在太浪得虚名了。他写书的时候一定看过熊彼特的作品,甚至默默作为参考。但实际情况就是,他在深度和观点平衡性上都不如熊彼特。而进入21世纪之后的历史也现实,“华盛顿共识”式的资本主义制度远远不是福山说的人类历史的最高阶段或者“终点”,熊彼特讨论的资本主义面临的威胁,即大公司的官僚化,经济飞速增长与社会组织解体带来的原子化,大众对高增长下的社会日益冷酷无情的不满依然存在。同时,熊彼特担心的选举政治带来的政治民粹化以及民粹化对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也已经在很多成熟经济体显现。如果有人能用数学模型刻画熊彼特书中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也一定是超越大部分现有政治经济学文献的诺奖级贡献。
此外,除了是严谨深刻的学者,熊彼特也是一个有趣睿智的人,对有智慧的同行充满鉴赏力的伙伴,和优秀的传记作家。后人整理他手稿形成的《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是第一流的经济思想史作品,也堪称经济学界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熊彼特和凯恩斯一样,都是同时继承了亚当斯密《国富论》为代表的经济理性思想和《道德情操论》为代表的同理心和道德情感主义两种传统,而后者在今天工具理性主导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已不多见。中国和全世界的经济学家要想在人工智能时代把经济学从一门看起来渐渐失去“显学”地位的“沉闷学科”的宿命中解救出来,也应该更多阅读二人的著作,并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参考书目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
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
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Post 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