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Back to Topic List
三亚保卫战”中的天则与体制
Posted 周一, 2013年 07月 29日 By ChangCe
三亚保卫战”中的天则与体制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 卢跃刚
2007年第15期《南方人物周刊》刊登了一篇报道,标题是《11年前的三亚保卫战》,第一次披露了17年前--1996年成功阻止一个超级污染项目侵入三亚市的经过。正如报道所言,这个保卫战是天则所主持的。被采访的主人翁,记者用了“Y”来替代。
这个“Y”就是我。我当时要求记者不公开我的名字。此前,我和我的合作者君子约定,10年之内不公布这个事件的内幕和我们的名字。三亚大化肥项目,是“总理项目”,水很深。我们深知其中厉害。我们的全部运作过程是匿名的。五年前,我在《南方人物周刊》公布了内幕。今天,天则所20周年纪念日,另外两名合作者的名字可以公布了,他们是前重庆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徐宁、前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秦海。
“三亚保卫战”是当时狙击大化肥时命名的。我跟《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说,面对强大的利益集团,我们怎么办?这是一个新闻媒体、NGO、专家、体制内力量合作制止大型污染项目的成功范例。它们在这个范例中分别扮演了杠杆(《南方周末》披露真相)、平台(天则所组织专家论证并签署意见书)、科学论证(多学科专家权威意见)、最后一击(体制内高官出手制止)的角色。战役从启动到终结,有节奏依次展开,操作过程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三亚保卫战”有两个重要的经验,即对NGO平台--天则所功能的认识和对体制的认识。天则所自不必说,它在中国经济学界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张曙光先生是1987年海南发展战略主报告的执笔者,海南的资源状况、产业布局,他是权威,所以张曙光先生既是“三亚保卫战”第一波新闻媒体的发言者,也是第二波专家独立论证的组织者。
根据我的长期观察,NGO社会干预一直有个盲点,就是对体制的认识,一般都把官僚体制当作天然的对手和敌人,社会干预往往没有体制呼应、配合,往往事倍功半或功亏一篑。没有意识到,更不可能在理论和案例上专门研究:第一,再强大的利益集团都可能有足够强大的对立面;第二,政府不是铁板一块。“三亚保卫战”展开前,我仔细研究了海南省区域经济定位,成都化八院环评报告,国务院主要领导、国家计委、海南省省委书记、省长的态度以及围绕着大化肥项目各大利益集团的角逐,发现了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和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前国家环保部部长曲格平的环保理念。于是设计了全国人大制衡国务院的终极路径。万里、曲格平出手,一击成功。
三亚大化肥项目,据说导致了高层利益格局的洗牌,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借势把大项目的决策权,从国务院拿到了他任组长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签名专家中有梁从诫先生。他的名言,“我们管得了滇西金丝猴,管不了三亚大化肥”,概括了九十年代至今中国NGO的处境和心态。他出于保护“自然之友”,拒绝了我们的请求,却同意在给曲格平的信上签名,表示个人支持的态度。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并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那个晚上,最后一个签名的是茅于轼先生。我和秦海走出茅先生家时,已经是午夜11点半了。我们很兴奋,一路聊着,满天星斗,走路回家。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原标题《我是“Y”——关于一篇报道和一封信的背景说明》。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 卢跃刚
2007年第15期《南方人物周刊》刊登了一篇报道,标题是《11年前的三亚保卫战》,第一次披露了17年前--1996年成功阻止一个超级污染项目侵入三亚市的经过。正如报道所言,这个保卫战是天则所主持的。被采访的主人翁,记者用了“Y”来替代。
这个“Y”就是我。我当时要求记者不公开我的名字。此前,我和我的合作者君子约定,10年之内不公布这个事件的内幕和我们的名字。三亚大化肥项目,是“总理项目”,水很深。我们深知其中厉害。我们的全部运作过程是匿名的。五年前,我在《南方人物周刊》公布了内幕。今天,天则所20周年纪念日,另外两名合作者的名字可以公布了,他们是前重庆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徐宁、前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秦海。
“三亚保卫战”是当时狙击大化肥时命名的。我跟《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说,面对强大的利益集团,我们怎么办?这是一个新闻媒体、NGO、专家、体制内力量合作制止大型污染项目的成功范例。它们在这个范例中分别扮演了杠杆(《南方周末》披露真相)、平台(天则所组织专家论证并签署意见书)、科学论证(多学科专家权威意见)、最后一击(体制内高官出手制止)的角色。战役从启动到终结,有节奏依次展开,操作过程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三亚保卫战”有两个重要的经验,即对NGO平台--天则所功能的认识和对体制的认识。天则所自不必说,它在中国经济学界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张曙光先生是1987年海南发展战略主报告的执笔者,海南的资源状况、产业布局,他是权威,所以张曙光先生既是“三亚保卫战”第一波新闻媒体的发言者,也是第二波专家独立论证的组织者。
根据我的长期观察,NGO社会干预一直有个盲点,就是对体制的认识,一般都把官僚体制当作天然的对手和敌人,社会干预往往没有体制呼应、配合,往往事倍功半或功亏一篑。没有意识到,更不可能在理论和案例上专门研究:第一,再强大的利益集团都可能有足够强大的对立面;第二,政府不是铁板一块。“三亚保卫战”展开前,我仔细研究了海南省区域经济定位,成都化八院环评报告,国务院主要领导、国家计委、海南省省委书记、省长的态度以及围绕着大化肥项目各大利益集团的角逐,发现了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和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前国家环保部部长曲格平的环保理念。于是设计了全国人大制衡国务院的终极路径。万里、曲格平出手,一击成功。
三亚大化肥项目,据说导致了高层利益格局的洗牌,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借势把大项目的决策权,从国务院拿到了他任组长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签名专家中有梁从诫先生。他的名言,“我们管得了滇西金丝猴,管不了三亚大化肥”,概括了九十年代至今中国NGO的处境和心态。他出于保护“自然之友”,拒绝了我们的请求,却同意在给曲格平的信上签名,表示个人支持的态度。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并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那个晚上,最后一个签名的是茅于轼先生。我和秦海走出茅先生家时,已经是午夜11点半了。我们很兴奋,一路聊着,满天星斗,走路回家。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原标题《我是“Y”——关于一篇报道和一封信的背景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