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非长策智库原创”文章:低碳、金融、发展、企业、监管、社会政策、书评影评、气候变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长策智库观点与立场,如希望删除,请联系ChangCeThinktank@gmail.com
Back to Topic List
Back to Topic List
军人再社会化之困
Posted 周五, 2013年 04月 19日 By ChangCe
职业转换,绝不是“放下冲锋枪”那么简单
——军人再社会化之困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于冬
发自:北京 广州 2013-04-19 08:32:46 来源:南方周末
标签转业军官军转干部党政机关军人
军人再社会化的过程中,47%的转业军官动用的是军内的战友关系,依靠社会上认识的朋友占30%。
军内军外仅一墙之隔,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军中一呼百应的干部,一旦转业,就要习惯冷冷清清。
“旱涝保收”,依旧是军转干部择业的第一条守则。调查显示,有98%的转业军官要求分配到党政机关。
“尊敬的首长和亲朋好友:我已批准转业,并于前天下午交班,衷心感谢首长好友对我的关心爱护帮助,衷心祝愿各位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胜意!另请勿回电,电池没电啦。”
2013年清明节下午,收到空军某部贺处长的短信,南方周末记者心中一紧,他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就这样脱下军装了?
每年4月,是军官转业的时节。十年来,军队转业干部正以年均近6万人的速度重返社会。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支军队要保持活力和战斗力,必然要定期吐故纳新。
转业安置,是一场社会关系的总动员
2013年春节过后,总政治部下达的《2013年干部转业的指导性意见》特别规定,“干休所团职主官尽量动员转业或者改任他职。”干休所,正是全军改革调整的重点。副团级干部王建所在的干休所一直超编。
军令如山,不走也得走。根据延续多年的政策,军人退役无非是复员、转业和退休。王建已满足转业安置的条件。
他感觉到,读小学的女儿变得沉默寡言,她在同学中引以为豪的“军官爸爸”就要脱下军装。在幼儿园工作的妻子也在托人“找路子”。
“安心复习,准备军转考试吧。”王建每天早上七点钟起床看书,凌晨两点休息。战友间的聚会送别,他也总是怀揣着两本书,《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清明节,王建回山东老家为父亲扫墓,也借机联络了各路人脉资源,考察能否返回原籍工作。
在军转办的门口,倒是有名戴墨镜的中年男子主动上前搭讪,“20万元转业保证进中直机关,10万元进市直属单位。”
这些“掮客”瞄准的是,转业军人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的安置经费。
“萝卜多,坑少。”鲁东南某市编办副主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山东一直是兵源大省,每年要安置的军转干部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安置难度最大的当属2006年,当时解放军裁军20万的大动作接近尾声,地方经济形势又很不景气,就业岗位不足。
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山东省编办公布的数据,2006年,该省共有县处级干部34045名,如果按照正常的退休更替机制,只能腾出697个县处级位置,而待安置的团级干部至少1200名。
那一年,当地很多单位都不敢招录地方大学毕业生,要留着位置接收转业军官。市军转安置工作小组给各下属单位下了死命令。另一方面,遍访派驻在辖区内的中央或省属企事业单位,央求能否帮忙多留几把“闲椅子”。
军转安置几乎都是由国家包办,岗位竞争很激烈。同为安置,水电公司与党政机关就存在着天壤之别。武汉一所军事学院的调研发现,军人再社会化的过程中,47%的转业军官动用的是军内的战友关系,依靠社会上认识的朋友占30%,而依靠亲属关系的比例很低。
与西方橄榄式的社会结构不同,农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兵源地。即使少数军官来自社会资源较深厚的家庭,转业时,父母也早已退休。
来自东北农村的邱大雷擅长吹拉弹唱,征兵时被选入军乐团。近年来,新一轮军事变革深入到人事层面,文工团、军乐团等非战斗单位的编制越收越紧。技术副营、18年的军龄和初中文化程度,这三项注定邱大雷是团里多年动员转业的对象。
2011年春天,再也扛不住层层压力,邱大雷转业了,被安置到一所重点高中任音乐教师。然而,在安置过程中,学校要求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对于初中文化的中年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曾连续吹八个小时“大号”而不觉疲劳,如今,邱大雷每个星期都要去医院接受心理辅导。
团级干部,是转业安置的一道分水岭。
根据推行多年的转业安置政策,师团级干部的安置以考核选调为主,营级以下干部则以考核和双向选择为主。于是,军内出现了两种不想走的状况:一些职务较高、年龄偏大的军官不愿离开部队,尤其是一些接近20年军龄的干部,希望拖着不走,以便能够自主择业。2006年,军队大幅涨工资,也留住了一些人的脚步。
主动要求转业者反而是一些高学历的年轻军官,他们希望趁着年龄优势,返回地方后再成就一番事业。
“哎,又没转成。”当南方周末记者拨通陈睿的电话时,他刚刚找政委做完“思想汇报”归来,这已是他第三次申请转业。亲属催促他赶紧趁年轻转业,回家乡做官。
转业亦是“围城”。作为地方名牌大学的博士,陈睿是装备研究院的青年技术骨干,这样的“大鱼”自然不会轻易放走。
“放下冲锋枪,拿起手枪”?
曾有人称“军队是造干部的摇篮”。全国范围内,军队转业干部以年均近6万人的速度重返社会。十年下来,累计已有至少60多万干部进入地方,涉及近百万个家庭。
在社会转型、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时代,转业军官难以逃避重返社会的痛楚。
“我17岁就当兵,你能理解我对部队的感情?”离队的日子越来越近,原本满怀憧憬的章晓莹,悄悄哭了几次。她是北京一所部队医院的烧烫伤主治医生,在一个正团级的单位里,41岁已是副团,职位已抵近天花板。
章晓莹一直羡慕在地方卫生局工作的妹妹,上班时可以上网给孩子搜童话故事,不用隔三差五搞战备,不用一周四天通宵值夜班,不用再把孩子撇在家里没人管。
大多数转业军官已步入“不惑”之年。章晓莹却深处迷惘之中,习惯了军营生活,以后该如何与社会上的人相处?
对于转业军人而言,一般都要经历两次社会化:参军入伍,从社会人转为军人;转业退伍,再回到社会人。
退役的副师级干部张建元觉得“转型不算成功”。2008年,有工程兵背景的张建元被分配到交通厅,报到不久就被委以重任——某高速公路的筑路总指挥。
张建元也憋足了劲,想在地方上再做出一番事业。工作中,他将笑脸一律拒之门外,也得了“二锤子”的绰号。高速公路尚未建成,他就坐上了“冷板凳”——职务调整。
如今,只要有朋友聚会发来邀请,张建元都是来者不拒。他最怕孤独。
军内军外仅一墙之隔,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军队最讲究的是“命令与服从”,即使连职干部在军中也是一呼百应。然而,一旦转业地方,就要习惯冷冷清清,不仅要自己照顾自己,甚至还要服从年轻领导的管理。转业军人不得不在这两种文化的变迁中完成身份的切换。
“当兵,打仗。打仗,当兵。”2010年,朱明明从武警部队“改嫁”到河南驻马店。脱下军装背上大包的那一天,他突然觉得很无助,就像“一个孩子被扔进深山老林,要适应全新的环境”。
2012年,山东省对军转干部的一项调研证实,“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职业角色关系”,是军人重返社会的第一只拦路虎。
“军转干部大多是部队里的各级领导,专业与地方的需求不对口,年龄、文化优势又不如大学生。”鲁东南某市编办副主任说,地方急需的岗位是商贸、计算机等,而转业干部擅长的大多是导弹、雷达相关领域,军事专业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
朱明明当时择业的三条标准是:专业对口,利于上手;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工资待遇可以不高,但一定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
三条标准遴选下来,只有公安系统合适。一路过关斩将,朱明明没能留在市局,而是被分到了基层派出所。
“打架斗殴,两抢一盗,诈骗上户口。”对于朱明明来说,基层公安业务难度不大,只要掌握好立案标准,做好笔录就游刃有余。
“放下冲锋枪,拿起手枪”?军人再社会化却不是如此简单。
报到时,同样安置到公安系统的战友就反复告诉朱明明,“公安工作不比部队,复杂着呢。”这名战友上班第二天就受到了处分,他怜悯吸毒的小姑娘,把手铐由“反铐”改成“前铐”,于是,这名“白粉女”顺利地吞食了一枚纽扣。
朱明明所在的乡镇是有名的艾滋病重灾区,2011年春节前夕,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一名艾滋病患者与镇医院发生纠纷。两天后,将会有省里的领导来医院视察慰问。朱明明和两名同事紧急赶到现场,两名保安正拿着木棒护卫着院领导和几名医生,而患者则带领家属情绪激动,哭喊声一片,局面随时可能会失控。
“万一这些患者把你抓伤了,哪怕是咬了一口,都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劝解非但无效,十几名家属转而围向朱明明。
“想干架,来吧!老子死了国家还给个烈士,老婆孩子国家养活!”情急之中,朱明明抽出警棍,而局面就这样被控制住了。
在军队的文化中,贪生怕死、背弃战友与投敌叛国无异,是不可饶恕的丑行。
“在部队只要不犯错误,级别三两年都能上蹿一格。”不同于在部队,朱明明明显感到了升迁的压力:派出所所长和指导员都是科班出身,分别是北京公安大学和沈阳刑警学院的毕业生,小心翼翼十几年才熬到正科。
一名转业干部在从双向选择洽谈会接收计划前经过。 (CFP/图)
“市场并不排斥军转干部”
军转安置制度一直深处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新疆建设兵团到北大荒的石油大军,主要实行成批成建制的转业模式。此后,“全转全包、统分统配”的安置模式延续了很多年。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阿尔蒙德认为,几乎所有国家都会对军人格外优待,退役安置中的恩给制正是“恩庇侍从”模型的延续,国家以雇主的身份提供工作安置和生活待遇,用以换取军人的忠诚和奉献。
正是这种忠诚的品质,让很多中国转业军人理所当然地进入公检法系统。
2009年,在一次法官培训课上,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主张,“复转军人不应当成为法官,除非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课程结束后,培训班负责人提供的登记表显示:整个法官班学员中,近一半是复转军人。
一语惹起千层浪。至今,一名不愿具名的军方人事问题专家依旧认为,如果通过司法考试,“军转干部进法院”仍具有很大优势:“军转干部政治素质过硬,组织纪律观念强,能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思想的纯正性可以让人放心。他们大都是军校毕业,分析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强。”
“如果通不过国家司法考试,你永远也别想进法官和检察官队伍。”正在转业安置中煎熬的王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公检法系统不在他的考虑之列。情形正在改变,自2002年起,国家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后,军转干部要想进入法院和检察院系统门槛抬高了。
“旱涝保收”,依旧是军转干部择业的第一条守则。在军队的一项志愿抽样调查中,有98%的转业军官要求分配到党政机关。2000年以前,军转干部进入企业,身份依然是国家干部。在企业改制中,“干部”逐步变成了“员工”,甚至下岗生活没有着落。
杨伟森从副团职参谋转业到一家国有银行。一年后,银行转为股份制,他也被定岗为“进出口业务经办员”,相当于本科毕业生转正后的级别。每次战友聚会,他都会告诫说,“我二十多年的军龄白搭了,宁可要一笔钱自谋职业,也不要进企业。”
军转改革并未止步。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实施,打破单一的计划分配制度,鼓励自主择业,尽管曲高和寡。近年来,提供一笔资金,不再安排就业岗位,这种货币化的安置思路也日渐明晰。
“市场并不排斥军转干部。军队转移出来的人力资源进入社会领域后,同样能使民用经济获益。”让多位军方专家津津乐道的是日本的企业安置模式,它并不盲目将转业军人推入企业,而是重点送入军火企业,成为顾问或者是技术部门的主管,成为军火企业与防卫厅之间联系的桥梁。
中国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出身行伍。稍早前的一项媒体调查显示,国内500强企业中,有近一半的总裁、副总裁有军队服役的经历。更为典型的则是美国西点军校,该校二战后培养出八千多名商业精英,担任着各大主流企业财团的董事长或总裁。
实行职业化的美军,其安置模式也是中国重点考察的对象。美军绝大多数军官都有机会在部队服役20年,直到退休。对于少数退役军官则以自谋职业为主,联邦政府只提供职业培训、部分经济支持和社保领域的法律保障。
在经历了诸如艾森豪威尔时期的老兵动乱之后,五角大楼开始研究资助类似“军转教”等各类项目。不同于中国转业干部多数进入党政系统,美军退役军官主要流入教育等社会化行业。其中,“军转教计划”影响最大,它不是为军人颁发教师证书,军人若想成为教师,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和普通人一样满足教师证书的要求。
在一次军转安置研讨会上,多位军内外专家还是期望,在军队职业化的道路上,中国的军转安置难题能从根目录上迎刃而解。2009年6月,中央提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军官退役安置制度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大都设有“转业军官培训中心”,从就业理念到职业技能,帮助转业军人重返社会。
(应受访者要求,朱明明、邱大雷为化名)
链接:中国当前军转安置政策
每年的4-5月份,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工作小组、中组部、人事部、总政治部联合召开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大会,部署军转安置任务。
中国的退役军官安置主要有计划分配、自主择业、退休和复员四种安置办法。计划分配是安排工作附带待遇落实的“双落实”安置办法,有了工作岗位必然有工资福利待遇;复员是退役后取消干部身份,自谋职业,待遇安排和工作岗位弹性较大;退休主要是对待遇进行安排,不安排就业岗位 ;自主择业是以待遇安排为主、帮助就业为辅。
历史上,军转安置工作的重心是工作安排。2001年推行自主择业后,以自主择业与计划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将待遇落实与工作安排相结合,开辟了待遇落实的新路子,成为中国特色军转安置的新路径。
(摘编自中国转业军官网)
——军人再社会化之困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于冬
发自:北京 广州 2013-04-19 08:32:46 来源:南方周末
标签转业军官军转干部党政机关军人
军人再社会化的过程中,47%的转业军官动用的是军内的战友关系,依靠社会上认识的朋友占30%。
军内军外仅一墙之隔,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军中一呼百应的干部,一旦转业,就要习惯冷冷清清。
“旱涝保收”,依旧是军转干部择业的第一条守则。调查显示,有98%的转业军官要求分配到党政机关。
“尊敬的首长和亲朋好友:我已批准转业,并于前天下午交班,衷心感谢首长好友对我的关心爱护帮助,衷心祝愿各位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胜意!另请勿回电,电池没电啦。”
2013年清明节下午,收到空军某部贺处长的短信,南方周末记者心中一紧,他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就这样脱下军装了?
每年4月,是军官转业的时节。十年来,军队转业干部正以年均近6万人的速度重返社会。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支军队要保持活力和战斗力,必然要定期吐故纳新。
转业安置,是一场社会关系的总动员
2013年春节过后,总政治部下达的《2013年干部转业的指导性意见》特别规定,“干休所团职主官尽量动员转业或者改任他职。”干休所,正是全军改革调整的重点。副团级干部王建所在的干休所一直超编。
军令如山,不走也得走。根据延续多年的政策,军人退役无非是复员、转业和退休。王建已满足转业安置的条件。
他感觉到,读小学的女儿变得沉默寡言,她在同学中引以为豪的“军官爸爸”就要脱下军装。在幼儿园工作的妻子也在托人“找路子”。
“安心复习,准备军转考试吧。”王建每天早上七点钟起床看书,凌晨两点休息。战友间的聚会送别,他也总是怀揣着两本书,《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清明节,王建回山东老家为父亲扫墓,也借机联络了各路人脉资源,考察能否返回原籍工作。
在军转办的门口,倒是有名戴墨镜的中年男子主动上前搭讪,“20万元转业保证进中直机关,10万元进市直属单位。”
这些“掮客”瞄准的是,转业军人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的安置经费。
“萝卜多,坑少。”鲁东南某市编办副主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山东一直是兵源大省,每年要安置的军转干部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安置难度最大的当属2006年,当时解放军裁军20万的大动作接近尾声,地方经济形势又很不景气,就业岗位不足。
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山东省编办公布的数据,2006年,该省共有县处级干部34045名,如果按照正常的退休更替机制,只能腾出697个县处级位置,而待安置的团级干部至少1200名。
那一年,当地很多单位都不敢招录地方大学毕业生,要留着位置接收转业军官。市军转安置工作小组给各下属单位下了死命令。另一方面,遍访派驻在辖区内的中央或省属企事业单位,央求能否帮忙多留几把“闲椅子”。
军转安置几乎都是由国家包办,岗位竞争很激烈。同为安置,水电公司与党政机关就存在着天壤之别。武汉一所军事学院的调研发现,军人再社会化的过程中,47%的转业军官动用的是军内的战友关系,依靠社会上认识的朋友占30%,而依靠亲属关系的比例很低。
与西方橄榄式的社会结构不同,农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兵源地。即使少数军官来自社会资源较深厚的家庭,转业时,父母也早已退休。
来自东北农村的邱大雷擅长吹拉弹唱,征兵时被选入军乐团。近年来,新一轮军事变革深入到人事层面,文工团、军乐团等非战斗单位的编制越收越紧。技术副营、18年的军龄和初中文化程度,这三项注定邱大雷是团里多年动员转业的对象。
2011年春天,再也扛不住层层压力,邱大雷转业了,被安置到一所重点高中任音乐教师。然而,在安置过程中,学校要求必须考取教师资格证。对于初中文化的中年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曾连续吹八个小时“大号”而不觉疲劳,如今,邱大雷每个星期都要去医院接受心理辅导。
团级干部,是转业安置的一道分水岭。
根据推行多年的转业安置政策,师团级干部的安置以考核选调为主,营级以下干部则以考核和双向选择为主。于是,军内出现了两种不想走的状况:一些职务较高、年龄偏大的军官不愿离开部队,尤其是一些接近20年军龄的干部,希望拖着不走,以便能够自主择业。2006年,军队大幅涨工资,也留住了一些人的脚步。
主动要求转业者反而是一些高学历的年轻军官,他们希望趁着年龄优势,返回地方后再成就一番事业。
“哎,又没转成。”当南方周末记者拨通陈睿的电话时,他刚刚找政委做完“思想汇报”归来,这已是他第三次申请转业。亲属催促他赶紧趁年轻转业,回家乡做官。
转业亦是“围城”。作为地方名牌大学的博士,陈睿是装备研究院的青年技术骨干,这样的“大鱼”自然不会轻易放走。
“放下冲锋枪,拿起手枪”?
曾有人称“军队是造干部的摇篮”。全国范围内,军队转业干部以年均近6万人的速度重返社会。十年下来,累计已有至少60多万干部进入地方,涉及近百万个家庭。
在社会转型、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时代,转业军官难以逃避重返社会的痛楚。
“我17岁就当兵,你能理解我对部队的感情?”离队的日子越来越近,原本满怀憧憬的章晓莹,悄悄哭了几次。她是北京一所部队医院的烧烫伤主治医生,在一个正团级的单位里,41岁已是副团,职位已抵近天花板。
章晓莹一直羡慕在地方卫生局工作的妹妹,上班时可以上网给孩子搜童话故事,不用隔三差五搞战备,不用一周四天通宵值夜班,不用再把孩子撇在家里没人管。
大多数转业军官已步入“不惑”之年。章晓莹却深处迷惘之中,习惯了军营生活,以后该如何与社会上的人相处?
对于转业军人而言,一般都要经历两次社会化:参军入伍,从社会人转为军人;转业退伍,再回到社会人。
退役的副师级干部张建元觉得“转型不算成功”。2008年,有工程兵背景的张建元被分配到交通厅,报到不久就被委以重任——某高速公路的筑路总指挥。
张建元也憋足了劲,想在地方上再做出一番事业。工作中,他将笑脸一律拒之门外,也得了“二锤子”的绰号。高速公路尚未建成,他就坐上了“冷板凳”——职务调整。
如今,只要有朋友聚会发来邀请,张建元都是来者不拒。他最怕孤独。
军内军外仅一墙之隔,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军队最讲究的是“命令与服从”,即使连职干部在军中也是一呼百应。然而,一旦转业地方,就要习惯冷冷清清,不仅要自己照顾自己,甚至还要服从年轻领导的管理。转业军人不得不在这两种文化的变迁中完成身份的切换。
“当兵,打仗。打仗,当兵。”2010年,朱明明从武警部队“改嫁”到河南驻马店。脱下军装背上大包的那一天,他突然觉得很无助,就像“一个孩子被扔进深山老林,要适应全新的环境”。
2012年,山东省对军转干部的一项调研证实,“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职业角色关系”,是军人重返社会的第一只拦路虎。
“军转干部大多是部队里的各级领导,专业与地方的需求不对口,年龄、文化优势又不如大学生。”鲁东南某市编办副主任说,地方急需的岗位是商贸、计算机等,而转业干部擅长的大多是导弹、雷达相关领域,军事专业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
朱明明当时择业的三条标准是:专业对口,利于上手;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工资待遇可以不高,但一定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
三条标准遴选下来,只有公安系统合适。一路过关斩将,朱明明没能留在市局,而是被分到了基层派出所。
“打架斗殴,两抢一盗,诈骗上户口。”对于朱明明来说,基层公安业务难度不大,只要掌握好立案标准,做好笔录就游刃有余。
“放下冲锋枪,拿起手枪”?军人再社会化却不是如此简单。
报到时,同样安置到公安系统的战友就反复告诉朱明明,“公安工作不比部队,复杂着呢。”这名战友上班第二天就受到了处分,他怜悯吸毒的小姑娘,把手铐由“反铐”改成“前铐”,于是,这名“白粉女”顺利地吞食了一枚纽扣。
朱明明所在的乡镇是有名的艾滋病重灾区,2011年春节前夕,派出所接到报警电话,一名艾滋病患者与镇医院发生纠纷。两天后,将会有省里的领导来医院视察慰问。朱明明和两名同事紧急赶到现场,两名保安正拿着木棒护卫着院领导和几名医生,而患者则带领家属情绪激动,哭喊声一片,局面随时可能会失控。
“万一这些患者把你抓伤了,哪怕是咬了一口,都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劝解非但无效,十几名家属转而围向朱明明。
“想干架,来吧!老子死了国家还给个烈士,老婆孩子国家养活!”情急之中,朱明明抽出警棍,而局面就这样被控制住了。
在军队的文化中,贪生怕死、背弃战友与投敌叛国无异,是不可饶恕的丑行。
“在部队只要不犯错误,级别三两年都能上蹿一格。”不同于在部队,朱明明明显感到了升迁的压力:派出所所长和指导员都是科班出身,分别是北京公安大学和沈阳刑警学院的毕业生,小心翼翼十几年才熬到正科。
一名转业干部在从双向选择洽谈会接收计划前经过。 (CFP/图)
“市场并不排斥军转干部”
军转安置制度一直深处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新疆建设兵团到北大荒的石油大军,主要实行成批成建制的转业模式。此后,“全转全包、统分统配”的安置模式延续了很多年。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阿尔蒙德认为,几乎所有国家都会对军人格外优待,退役安置中的恩给制正是“恩庇侍从”模型的延续,国家以雇主的身份提供工作安置和生活待遇,用以换取军人的忠诚和奉献。
正是这种忠诚的品质,让很多中国转业军人理所当然地进入公检法系统。
2009年,在一次法官培训课上,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主张,“复转军人不应当成为法官,除非受过系统的法律教育。”课程结束后,培训班负责人提供的登记表显示:整个法官班学员中,近一半是复转军人。
一语惹起千层浪。至今,一名不愿具名的军方人事问题专家依旧认为,如果通过司法考试,“军转干部进法院”仍具有很大优势:“军转干部政治素质过硬,组织纪律观念强,能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思想的纯正性可以让人放心。他们大都是军校毕业,分析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强。”
“如果通不过国家司法考试,你永远也别想进法官和检察官队伍。”正在转业安置中煎熬的王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公检法系统不在他的考虑之列。情形正在改变,自2002年起,国家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后,军转干部要想进入法院和检察院系统门槛抬高了。
“旱涝保收”,依旧是军转干部择业的第一条守则。在军队的一项志愿抽样调查中,有98%的转业军官要求分配到党政机关。2000年以前,军转干部进入企业,身份依然是国家干部。在企业改制中,“干部”逐步变成了“员工”,甚至下岗生活没有着落。
杨伟森从副团职参谋转业到一家国有银行。一年后,银行转为股份制,他也被定岗为“进出口业务经办员”,相当于本科毕业生转正后的级别。每次战友聚会,他都会告诫说,“我二十多年的军龄白搭了,宁可要一笔钱自谋职业,也不要进企业。”
军转改革并未止步。2001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实施,打破单一的计划分配制度,鼓励自主择业,尽管曲高和寡。近年来,提供一笔资金,不再安排就业岗位,这种货币化的安置思路也日渐明晰。
“市场并不排斥军转干部。军队转移出来的人力资源进入社会领域后,同样能使民用经济获益。”让多位军方专家津津乐道的是日本的企业安置模式,它并不盲目将转业军人推入企业,而是重点送入军火企业,成为顾问或者是技术部门的主管,成为军火企业与防卫厅之间联系的桥梁。
中国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出身行伍。稍早前的一项媒体调查显示,国内500强企业中,有近一半的总裁、副总裁有军队服役的经历。更为典型的则是美国西点军校,该校二战后培养出八千多名商业精英,担任着各大主流企业财团的董事长或总裁。
实行职业化的美军,其安置模式也是中国重点考察的对象。美军绝大多数军官都有机会在部队服役20年,直到退休。对于少数退役军官则以自谋职业为主,联邦政府只提供职业培训、部分经济支持和社保领域的法律保障。
在经历了诸如艾森豪威尔时期的老兵动乱之后,五角大楼开始研究资助类似“军转教”等各类项目。不同于中国转业干部多数进入党政系统,美军退役军官主要流入教育等社会化行业。其中,“军转教计划”影响最大,它不是为军人颁发教师证书,军人若想成为教师,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和普通人一样满足教师证书的要求。
在一次军转安置研讨会上,多位军内外专家还是期望,在军队职业化的道路上,中国的军转安置难题能从根目录上迎刃而解。2009年6月,中央提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军官退役安置制度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大都设有“转业军官培训中心”,从就业理念到职业技能,帮助转业军人重返社会。
(应受访者要求,朱明明、邱大雷为化名)
链接:中国当前军转安置政策
每年的4-5月份,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工作小组、中组部、人事部、总政治部联合召开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大会,部署军转安置任务。
中国的退役军官安置主要有计划分配、自主择业、退休和复员四种安置办法。计划分配是安排工作附带待遇落实的“双落实”安置办法,有了工作岗位必然有工资福利待遇;复员是退役后取消干部身份,自谋职业,待遇安排和工作岗位弹性较大;退休主要是对待遇进行安排,不安排就业岗位 ;自主择业是以待遇安排为主、帮助就业为辅。
历史上,军转安置工作的重心是工作安排。2001年推行自主择业后,以自主择业与计划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将待遇落实与工作安排相结合,开辟了待遇落实的新路子,成为中国特色军转安置的新路径。
(摘编自中国转业军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