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方法实现我国健康服务业的新构想

打印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新构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重新思考事业发展的话语系统,它值得我们在新构想下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方法谋划新格局,谱写新篇章

 

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方法实现我国健康服务业的新构想

何铁强

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此后,“健康服务业”这一最新的提法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健康服务业”被表述为“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众多领域”,不少人认识到,这一次“健康服务业”前所未有地被作为“提升服务业水平、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的战略高度来提出。人们相信,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年“新医改”之后又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决心。将会在“健康服务业”的新构想下,化解诸多思想保守僵化带来的谜局、超越诸多体制机制造成的困局、突破诸多利益盘踞和矛盾冲突形成的僵局。促进“健康服务业”的战略举措也明确提出“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要确保质量,关键靠改革创新”。本文就增加供给、确保质量和改革创新三个方面如何落实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如何增加供给

我国健康服务业确实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仍然属于“薄弱环节”,过去的改革举措中也都努力“增加供给”,但是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以政府主导、政府投入为政策落实的主要关注点,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资本转向投入健康服务业,吸引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健康服务业的壮大,以及大力激发健康服务业中从业人员和各类相关支撑产业等诸多生产要素的热情与活力。

增加供给首先是增加资源投入。当前健康服务业涵盖的内容、界定的范围更加丰富和更加宽泛,有利于各种社会资本的投入和社会资源的参与,也有利于国民健康政策“以预防为主”的导向,所以各级各类健康相关产业和机构设置、人员准入的标准应当要求有关行政部门重新审核,把过去没有根据的限制、含糊不清的要求和多头重复的程序去除掉。这样的政策信号才不会让社会资本有诸如“弹簧门”、“玻璃门”的困扰,比类似“招商引资”的宣传更有效。

增加供给也应该强调增加的是有效供给,而有效供给总是需求导向的。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是否会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由于存在获利的冲动而改变公益良善的属性,是否会发生垄断以及其它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而导致公共卫生问题和危机?这些问题都是过去卫生行政部门所疑虑的,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长期以来,健康服务的社会需求在不断增长,而政府主导的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引导有关社会资本的进入,就会导致很多健康需求由于无法得到有效供给,转而相信虚假保健宣传等误入歧途的东西。

增加供给还应该注重增加的是有效率的供给。长期以来,对供给短缺解决之道的认识就是努力增加投入来增加供给,而事实上,在过去体制机制下形成的供给模式本身已经是弊端丛生,近些年的改革对改善效率方面也是简单的增加门诊量、住院人数、手术台次和缩短平均住院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能不说是这些竭泽而渔的措施、过度工作导致疲劳倦怠的附属品。那么,对原有的供给模式提出质疑和进行反思就成为必要。在院前的健康咨询方面、在院内的诊疗流程方面、在出院后的服务跟进方面都有很多的改善空间,都能够使当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环节又因为无法纳入服务收益或者不能和当前诊疗规范要求衔接而没有获得发展机遇。

 

二、如何确保质量

确保质量要首先改变行政监管的思维。健康服务业行政监管的传统办法和手段主要是检查和评审,这些办法和手段的局限性也暴露得很明显,检查完了出事情、评审过了出问题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在此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很容易就停留在“检查还不够多、评审还不够细”上。服务行业的行政监管有它的特殊属性和内在规律,尽管现在也增加设置了服务投诉和满意度评价,但是服务对象参与的监督不足在我国的健康服务业监管尤为突出,投诉的意见建议对服务改进的作用和价值也极为有限。其次是同行评价的机制也很模糊、方法也很粗略,然后是行政监管的执法工作力度、程序公正透明和执法处罚效力上也有待改善。

确保质量的政策措施还要激发从业人员追求卓越品质的热情,培养确保质量的执业素养,保护确保质量的专业精神传承和延续。健康服务业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如果在行业中“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劣币驱逐良币”,那就无法形成从业人员对质量的重视。如果“优质优价”、差异化服务可以带来增加的收益,那么,确保质量才会从行政部门关注的核心转化为从业人员关注的核心。

确保质量要着重抓好建立全面质量系统工程。健康服务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是行业的核心和灵魂。从准入标准到服务流程,从效果评价到体验感受,方方面面都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体现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连续、完整、全面的照顾。系统性的观点才能使健康服务业的质量体系不会因人、因事、因为偶然状况发生重大缺陷和问题。

确保质量还要具有多元参与、持续改进的意识。健康服务业的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持续提升有助于服务架构和运营发展始终围绕质量保证;从业人员技能和水平的持续提升有助于服务效益和服务效率始终以确保质量为前提;开拓服务对象参与确保质量活动的渠道有助于全民对健康服务业的理解和认识。

 

三、如何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首要解决是发展的问题,是汲取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健康的问题,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这只“劲旅”除了商业化社会资本之外,还应当大力倡导热心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资源的加入。应当鼓励更多的社会慈善公益资源设立面向健康服务业的慈善公益基金组织,支持更多的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健康服务业规划格局中不应只给商业化社会资本留有空间,更是应该对社会慈善公益资源热心捐资捐助健康服务业慈善服务活动留有空间,由专业的公益慈善基金开办非营利机构不光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例,并且实际上是大量的社会慈善资源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承担了大部分的健康服务业的社会责任。

改革创新要加强健康服务业对优质专业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重构健康服务业的服务体系。集中专业人力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健康服务业机构,密切不同层级的机构间和不同类别的健康服务提供项目上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专业机构加强对基层机构的业务指导,基层机构要熟悉了解专业机构开展的健康服务技术,从而形成完整完善的健康服务产业链。要优化优质专业资源积极、有效、参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允许方便它们在适宜的地区拓展深化健康服务网络和集团化建设。

改革创新要有系统思维,要明确顶层设计中的优先选择和优先发展战略。健康服务业围绕健康相关产品和服务包罗万象,有些涉及应急能力、有些涉及基本保障,有些涉及尖端科技,有些涉及高端体验等。发展战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是可以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的地方要有所不为,市场配置功能表现不足的地方,政府投入的资源利用要有所作为。

系统思维也应体现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维护组织。健康保险业通过商业保险的发展,健康服务业通过整合服务体系,可以和有关支撑产业的供应链形成健康服务产业的协同效应,共同的目标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服务。

改革创新要考虑建立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追求合理的回报,专业人才追求合理的价值实现,这都是健康服务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康服务业的组织形态的创新、服务项目的创新、定价支付的创新等都应该得到政策上的充分支持和鼓励。

改革创新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健康服务业的新构想要落地生根就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特别是在一些地方一些机构开展的探索性实践。这些实践在目前看来和某些规定会有冲突,那么就需要调查研究那些切实有效的实践,为改革创新开绿灯,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规定。比如医师的多点执业,比如医疗机构的公私合营,比如大型医疗设备的租赁合作,比如远程移动医疗等,应该说这些首创精神才是推动我国健康服务业全新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综上,我国健康服务业的新构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重新思考事业发展的话语系统,它值得我们在新构想下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方法谋划新格局,谱写新篇章。